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加入WTO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

加入WTO对中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黄俐晔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一、加入WTO对中国主要畜禽产品的影响

  1.猪肉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1997年猪肉产量约4327万t,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9.2%,亚洲的86.0%,猪肉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猪肉既是中国城乡消费者肉食消费的主体,也是肉类生产的主体和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近几年,中国每年出口猪肉约30多万t,其中一半为供应香港、澳门地区的活猪,每年200万~300万头;一半为冷冻猪肉,以俄罗斯(占中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和中国香港地区为主。

  加入WTO后,中国养猪生产相对于欧、美、日等国家仍然具有优势。预计受到的冲击较小,通过一定的努力,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求得发展。

  (l)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和饲料价格的降低有利于增强中国养猪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猪肉生产成本每千克为10.87元(1994/95年),英国为10.96元(1993/94年,下同),丹麦10.63元,法国10.76元,荷兰10.21元,日本30.26元。中国仅为7元多一点(1995年),其中农户散养生猪为7.29元,国营集体养生猪为7.55元,专业户养生猪为7.02元。进入21世纪,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廉价劳动力优势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中国承诺较大幅度开放粗粮市场,进口玉米的关税将下调至配额关税,进口配额达到720万t。据此测算,如果中国粮食政策实行“放饲料,保口粮”的方针,则粗粮的国内生产将下降12%,而进口可能增加148%,粗粮的国内价格将下降12%。这意味着国内配合饲料生产有可能实现低成本运作,导致饲养成本的降低。

  (2)中国猪肉进口关税虽然比目前有较大幅度降低(从45%降至12%),但进口数量增加有限。因为尽管中国居民消费以猪肉为主,但对鲜猪肉有较强的偏好,而大宗进口产品只能是冷冻猪肉,因而销路将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猪肉供应数量相对较小(欧盟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6%,1996年出口量约为57万t),进口增加时会显著拉动价格,从而引起国内供给和需求的调整。

  (3)中国冷冻猪肉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为主的格局不会有改变,出口港澳地区的活猪因当地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猪肉替代品的增多,呈缓慢下降之势。最具有吸引力的出口市场是日本。日本因养猪成本优势的丧失,成为亚洲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并主要从中国台湾省进口,其次是丹麦和美国。但是1997年中国台湾省暴发猪口蹄疫病,日本停止从台湾省进口猪肉,台湾省的养猪生产和出口均呈现萎缩。中国具有邻近日本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只要在疫病方面增强竞争能力,就有可能抓住这一机遇。此外,受收入和人口增长的拉动,东南亚地区对猪肉及制品的需求将趋于增加。目前,越南人均猪肉量只有14.4kg,是中国人均占有量的41%;泰国为5.1kg,仅为中国的15%。因此,扩大中国猪肉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将有较好的前景。

  2.肉鸡 80年代以来,由于家禽业的整合和集约化生产,致使肉鸡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世界家禽业不论是在生产、消费或贸易上都有较快增长,平均每年增长5.6%。禽肉消费已取代牛肉成为全球第二大肉品消费。中国家禽业自1997年以来,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1998年肉鸡产量达到834万t,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中国禽肉出口仅占生产量的3%左右。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肉鸡净进口国。到1999年,中国肉鸡净进口量已达到46.53万t。

  加入WTO后,估计中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肉鸡净进口的状态,但在进出口结构方面会有一些变化。

  (l)进口。根据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国家禽肉的进口关税将从20%降至10%,预计中国直接进口量将会增加,可能超)过100万t(199年中国冷冻肉鸡进口量为75.83万t),间接进口量将会下降(1999年以前由于20%的关税和13%的VAT,许多肉鸡产品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市场,每年的进口量都在10万t以上,进口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比利时和阿根廷。关税的降低和政府打击走私力度的增强,间接进口将会呈现萎缩趋势)。同时,中国进口禽肉市场的放开,预计美国(1999年中国禽肉进口量的62%来自美国)肉鸡(尤其是鸡腿)将以低廉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美国肉鸡生产成本仅为中国的72%,而且加工工艺先进。并且因西方人喜食胸脯肉,所以美国的鸡腿消费市场很小,鸡腿大量囤积,价格非常低,甚至达不到正常鸡肉的1/3。美国可能以此来冲击中国市场,挤跨国内民用养鸡业,占领鸡肉市场。因此,中国养鸡业不可掉以轻心。

  (2)出口。日本仍是中国冷冻肉鸡出口最大、最成熟的市场(1998年出口量达到21.83万t,出口金额为39058万美元)。尽管1998年一些日本人认为中国采用禁用的消毒剂而联合抵制进口中国肉鸡,但预计经日本有关方面调查澄清后,中国出口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同时,由于泰国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将成为中国在日本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目前,泰国出口到日本的肉鸡约占其出口量的50%。中国对香港的活鸡出口量预计将继续下降(1998年出口量为1.733万t,出口金额为2019万美元,比1997年分别下降33.45%和53.71%)。中国对中东和南非的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以整只白条鸡为主。因巴西出口扩张计划的推行,预计中国在该地区出口单价上的优势会进一步减弱,出口可能会受到影响。欧盟原为中国鸡胸脯肉较大的市场,但自1996年5月以来,由于中国的肉鸡产品无法达到欧盟要求的标准而受到禁止。然而,根据国际家禽协会发表的数据资料显示,欧盟国家对禽肉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因环境保护问题,畜禽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意味着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填补市场空白(欧盟禁止美国的肉鸡进口)。中国如果在禽病检疫上加大力度,使其产品达到欧盟的标准,在今后欧盟市场上的前景是光明的。韩国有可能成为中国肉鸡出口的又一个目标市场。据Agro Europe报道,随着经济的复苏,韩国食肉进口量增加,1999年1~11月,进口41万t,比1998年增长了4倍多。中国有邻近的地理优势和由文化渊源导致的消费习惯类似性,因而韩国禽肉市场的发展为中国扩大禽肉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3.牛肉及乳制品 中国牛的饲养基数大(1997年存栏数为1.67亿头),是世界养牛大国之一,但牛肉总产量低(1997年牛肉产量为415万t,占世界牛肉总产量份额的7.29%)。人均占有量小(1997年人均占有量仅为3.36kg,世界人均为9.74kg)。长期以来,牛肉的进出口量都较小。

  加入WTO后,中国的牛肉生产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目前,中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肉牛的比重很小,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在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中,约有一半由育肥的乳阉牛提供,其余的由淘汰乳牛提供。而在北美和西欧,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约占牛肉产量的一半,在日本则高达60%。并且,中国改良肉牛覆盖率仅为18%,良种奶牛覆盖率为80%以上,而发达国家已实现良种化。同时,根据签署的《中美农业协议》,中国即将撤销对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牛肉进口关税降至10%。这就意味着美国优质廉价的牛肉涌入中国成为可能,中国国内部分市场份额将被挤占,尤其在沿海高收入地区市场上的占有率可能会迅速扩大。

  中国牛肉出口不容乐观。中国牛肉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秩序的逐步稳定,加之其具有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资源和技术,预计今后养牛业会有较大发展。在近期,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牛肉市场因消费者收入大幅度下降,产品价格将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而中国在WTO贸易规则下,将减少牛肉出口补贴,牛肉出口的价格优势会削弱。并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在牛肉市场上的优势,也将对中国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牛肉市场上扩大出口提出挑战。

  在乳制品中,中国受影响的产品主要是奶粉类。目前进口关税为25%,进口产品到岸价全脂奶粉为21000元/t,除去25%关税后,实价为16000元/t,而中国国内全脂奶粉为18500元/t,这无疑将会对奶粉行业形成较大的冲击。中国干酪、黄油目前产量很小,加入WTO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干酪由50%降至12%)对国内市场无影响。相反,增加进口可培育国内消费市场,为中国发展干酪、黄油生产创造条件。

4.羊毛 羊毛是中国供求缺口最大的畜产品。中国毛纺工业年需30万~35万t净毛,国产羊毛仅能满足1/3左右,2/3的羊毛依赖进口,因而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羊毛进口国之一。羊毛进口来源主要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加入WTO后,中国的畜禽生产领域中绵羊生产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大。目前中国在羊毛进口上实行TQRS方式管理,其含义是对配额内羊毛实行低税率(l%和3%),对配额外羊毛实行高税率(优惠税率为42%,普通税率为50%)。根据WTO贸易规则,配额外关税下降是必然趋势。因而进口羊毛更具有价格与质量优势。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的羊毛价格必然要向下滑动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极可能导致国内绵羊生产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

  5.鸭肉、蛋、羽绒产品 中国的鸭肉、蛋、羽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1998年世界鸭肉总产量达到249万t,中国鸭肉产量达173.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69.8%,鸭蛋500万t,人均鸭肉、鸭蛋占有量分别达1.4kg和4.04kg,列世界首位。中国羽绒出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50%,羽绒制品、羽绒被、衣、羽毛球等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羽绒原料生产国。加入WTO后,欧洲及美国市场进口关税下降,将有利于中国鸭肉及羽绒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中国利用丰富的水禽品种资源,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应采取的对策

  1.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及中国的资源特点和替代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调整主导产品并增加优质产品比重。(l)生猪生产要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生产比重。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2)适当增加禽类生产,特别是在长江沿岸地区。对于地方优质肉鸡、水禽品种要加快培育和开发,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3)肉牛生产应进一步加强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改善屠宰加工工艺,制定严格的肉牛分级标准,以促进中国肉牛打入国际市场。(4)羊毛生产的重点是提高绵羊个体产量和羊毛品质,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全面推行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机械打包、客观检验等规范化管理模式,确保羊毛质量达到毛纺工业的要求。

  2.加强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 (l)要紧紧围绕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通过基层兽医化验、诊断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把基层防疫工作抓到实处。(2)继续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试办“无规定疫病区”工程。(3)建立健全饲料监督检测体系。应增加投人,加强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监督和检测的技术水平。要重点抓好药物残留监控、检测体系的建立,可考虑先从有影响的外贸出口、沿海地区或供给中国香港出口的重点地区做起,然后逐步培育省一级网络,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卫生安全。

  3.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今后降低畜禽产品价格将不再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保证产品达到规定的品质标准将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改变中国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竞争力差”的态势。(l)加强畜禽优质品种的培育,优化品种结构。(2)加强畜禽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加工、屠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畜产品“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3)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4)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市场的特殊消费偏好,利用中国物种丰富的优势,发展集约化生产体系所无法提供的特色产品,扩大畜禽产品出口。

  4.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畜禽产品进出口业务 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WTO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定、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畜产品的原产地规定、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特别是药物残留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对于他国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保护中国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在出口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和动物检疫,以符合农业协议对环境与动物的要求。对进口的畜产品也要加强检测,以确保中国的环境和人们健康及动物不受到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