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素称“中国粮仓”。周口,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1280多万亩良田,平均年产量150亿斤,约占河南全省的七分之一。近年来,周口市立足实际,在巩固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地位、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上恪尽职守、力求突破,同时又在农业产业化上积极探索,着力构建新型多元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科技兴农上勇于实践、不断创新,蹚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高标准粮田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巩固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地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周口来说责任尤其重大。
放眼商水县舒庄乡万亩示范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嫩绿的麦苗一望无垠。“看农业,看商水。我们这里种植的小麦,比其他地方的小麦产量平均高50到100公斤,每亩增收100到200元不成问题。”陪同我们下乡采访的商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红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情况。
像舒庄乡这样的万亩高标准粮食生产方,周口正在建设的有50个,千亩方有500个,百亩方有5000个,这也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真实缩影。
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要求,近年来,周口市着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产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统一规划设计,统筹水、电、林、路等田间生产基础建设,集中人力、财力、装备、技术,合力打造设施齐全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900多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00多万亩,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其中夏粮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达100%。2012年,周口市粮食总产达154.6亿斤,夏粮总产97.72亿斤。
周口市农业局副局长朱化礼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对于周口来说,是一项硬任务、硬指标,必须不折不扣保证完成。周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和农机作业。对于传统农区来讲,发展粮食生产,必须上规模、才能保效益。我们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为抓手,集中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粮食灌溉工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多元发力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眼下虽然是初冬季节,但在商水县两万亩农业产业园里,依然是一派繁忙景象: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摘、加工蔬菜,农用车进进出出忙着运输;水泥铺就的田间道路两边,香菜长得郁郁葱葱、紫包菜色如彩锦。公司负责人王峰告诉我们:园区生产的蔬菜全部送到了市区一家叫做万果园的连锁超市。在田里务工的,都是周边村子的农民,他们将土地流转给我们,有了一份可靠的租金,同时还在园区内打工,又有一份不错的工资性收入。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里把园区建成集苗木种植、景观接待、品种果园、特色蔬菜种植等功能为一体,提供观赏、垂钓、游览、采摘等四大特色服务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园。
近年来,周口市立足现代农业,加速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全市153万亩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4100多家,2家合作社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农户近40万户。“土地集聚”效应越来越凸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效益,周口市正在全力推进。以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重点培育了以益海、鲁花为龙头的食用油生产加工集群,以大用、福喜为龙头的禽业养殖加工集群,以景鹏、志元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加工集群,以天豫薯业、莲花味精等为龙头的食品调味品加工集群,以金丝猴等为龙头的休闲食品加工集群。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50家。产业集群正成为引领周口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成为助推三化合一、产城共荣、城乡互动的关键元素。
与此同时,周口市还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今年,市里重点推进黄淮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建设一批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项目建设。并继续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乡镇商贸中心10个、直营店100个,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
朱化礼说,这些年,周口市全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去年以来,我们还全面启动了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今后,我们一是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二是继续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办法,支持更多的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将进一步加强县级服务大厅、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做好转前、转中、转后全程服务,真正通过农村多项制度改革和示范市建设,让“三农”资源流动起来,让农村经济活起来。
强化保障 科技跟着农户走
在采访中,仅有三十出头的商水县发达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卫远介绍说:“三十多年前,我们种的小麦亩产也就200公斤左右,如今每亩单产平均能达到六七百公斤。”他指着田间的麦苗,“像这种政府补贴的新品种周麦27不仅抗冻,而且长势好、产量高。”杜卫远给记者算了一笔种粮账:包括耕地、播种、施肥、浇水、防虫、收获以及雇工,每亩地平均花费500元左右,除掉成本,加上国家给种粮农民的种粮补贴,当地农民一亩地的纯收入有800多元。杜卫远说,信不信由你,我们这可全靠的是科学种田带来的好收益。
据了解,全市像杜卫远这样的种粮大户,不下2万户。
改革开放以来,周口市不断加强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先后繁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周麦16、周麦27等40多个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品种有30多个,形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周口方阵”,呈现出新品种培育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新格局,对粮食持续增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末开始,周口在“植保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并从2005年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春种秋播前,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会争相奔赴各地到田间取土样,根据化验结果给土壤开个“处方”,确定给土地施配方肥。目前全市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00多万亩。据测算,测土配方施肥区比普通施肥区一般增产7%-15%,平均每亩增产小麦25到50公斤左右。
2006年,周口被确定为全国5个“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体推进试点市之一。市农业部门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小麦、玉米良种补贴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同时每年都组织专家技术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采取以会代训、送科技下乡、举办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的农民接受系统的培训。为了探索更加便捷、有效的农技推广途径,市县农业部门还联合启动了“电子农务工程”,将农户与专家手机组成“电子农务工程集团网”,让农民通过现代通讯工具得到更及时、更简便、更快捷、更适用的技术服务。
孙发军告诉我们:最近几年,周口各县将院县、校县合作项目,作为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大联合、大协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成果在周口得到集成转化和应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各类新品种实验田,成了群众的参观田,各种醒目的标识牌让群众在对比中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以我们商水县为例,目前,全县已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26项。同时,我们还积极整合各类粮食项目资金向核心区倾斜,捆绑 “小农水”工程、土地整理、农村公路“网化”工程等项目,统筹推进生产设施和农机装备、技术集成等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34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18万亩,大型农业机械服务率达到100%,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统一服务率达到90%以上。
“选啥种子,打啥药,施啥肥,咱老百姓信奉的是:按照专家的意见办。”杜卫远说,“以前俺们常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在改成了‘庄稼活儿真得学,种地必须讲科学’。”
随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周口市达到51%。全市各类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达到346个。科技兴农的步伐,在周口这个传统的农区,正迈得更加坚实有力。(记者 赵文肖 闫来俊)
商水县葡萄丰收的场景
城市档案
◆城市概况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86万,市区人口60万。辖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郸城县、淮阳县、沈丘县和项城市、川汇区10个县(市、区)。
◆发展现状
2012年,周口市全年生产总值完成1592.4亿元,增长10.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0.3亿元,增长22%;公共财政收入60.1亿元,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3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6199元,增长13.8%。
◆产业结构
食品工业是周口市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益海粮油、莲花味精、金丝猴食品等品牌享誉海内外。纺织工业以扶沟县产业集聚区为代表,承接入驻纺织企业44家,其中已投产25家。根据规划,以四方药业、财鑫化工、金丹乳酸、辅仁药业为骨干的医药化工产业,到2015年将完成销售收入500亿元。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通信电缆产业、生物科技产业和彩印包装产业等。
◆城市荣誉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50特色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