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拥有种植山葡萄最理想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亚洲最大的山葡萄生产基地,有“山葡萄之乡”的美誉。全市山葡萄种植面积达2.1万亩,种植户3509户,户均年收入19564元;山葡萄加工企业14户,山葡萄榨汁加工能力近6万吨,储汁能力10万吨。近年来,集安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全力培育以山葡萄为主的资源转化型加工企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受政策、资金等问题困扰,山葡萄产业发展缓慢,品牌优势未能彰显,产业优化提速势在必行。
阻碍山葡萄产业优化升级的障碍存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葡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各乡镇都制定并下发了发展山葡萄产业优化经营的政策,但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各级财政对山葡萄产业的扶持资金,也远不能满足山葡萄产业发展的需要,使得葡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再次,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仍保留在产品初级加工阶段。科技创新是山葡萄产业增加效益的重要因素和源泉,是推动山葡萄产业结构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调整的重要力量。随着山葡萄产业的不断发展,生产种植上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新品种培育、产品深加工以及榨汁、贮藏技术手段缺乏等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制约了山葡萄产业的发展。最重要一点是,金融扶持不足,山葡萄产业优化升级遭遇资金瓶颈。资金匮乏是目前山葡萄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不能流通,以土地为依托的附属物不能作为抵押物,制度缺失使农户和农村部分农户联合组织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品或质押品,影响了低风险抵(质)押贷款的发放。调查显示,因无法落实担保、抵押被拒贷的比例达一半以上;二是抵押物评估和登记收费标准较高。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的房产和土地部门存在强行指定房产(土地)评估机构现象,实行不合理收费,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三是担保机构数量少、金额小、放大能力弱,担保体系建设缓慢,现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也比较少,担保门槛较高,作用相对有限。
实际上,实现葡萄产业化升级的途径与措施还是“选项多多的”。一方面要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优惠政策倾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抓好葡萄生产加工企业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不断提升其支撑带动能力。全力支持以通化东宝集团葡萄酒公司集安分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运作方式,加快推进葡萄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全面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打造集安葡萄产业整体优势。积极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浓缩汁、果汁饮料、葡萄成品酒等终端新产品,以谋划葡萄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可聘请国内外专家作为集安葡萄产业发展顾问,尽快培育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适宜加工全汁山葡萄酒的山葡萄新品种。
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支持山葡萄产业优化升级。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定价上,应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等级、成本收入、可供抵押资产、社会平均收益率等状况,对信用程度高的客户可适当降低上浮幅度;在贷款抵押方式上,充分考虑农村土地、房屋、信用等情况,对符合条件的资产或使用权予以抵押。积极推广林权质押等保证担保方式,创新应收账款和商标专利权等抵(质)押融资方式。譬如大力推进由政府协调组织,财政、农户以及企业共同出资的担保公司,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业产业的弱质问题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再如积极探索实行订单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公司为农户担保、仓单质押以及农业动产抵押等多元化担保方式,化解新农村建设融资“瓶颈”制约。同时可建议出台农村土地使用权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构筑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体系,明确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出让、继承、出租、入股等流转形式,切实增加农民可用抵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