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属于晚成鸟,从刚出生到10日龄前后的乳鸽几乎全靠亲鸽鸽乳哺喂生长,一般在20日龄前后,乳鸽才能自己零星采食一些易消化的饲料。由于亲鸽分泌鸽乳量的不同及对乳鸽个体哺乳量的差异,通常造成亲鸽哺喂的乳鸽生长参差不齐,饲料利用率不高。另外在亲鸽哺育乳鸽期间,亲鸽产蛋率较低,产蛋周期延长。因此在自然生产情况下,亲鸽的繁殖率受哺乳期长短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喂哺时间越长,每对亲鸽的年产窝数会越少。从理论上分析,如取适当日龄的乳鸽采用人工灌喂技术,不仅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乳鸽的生长速度,还可提高乳鸽的生长整齐度,改善上市鸽的质量。另外,也可减轻亲鸽的哺喂负担,使亲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提前进入产蛋期,从而缩短亲鸽的产蛋间隔。为了了解人工灌喂乳鸽的实用效果,上海齐爱庄园有限公司养鸽基地进行了人工灌喂乳鸽生产效果的测定。
实验过程
1、种鸽选择:选择亲鸽年龄相仿、乳鸽的出壳时间相近、体重差异小于10%的健康乳鸽20对,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四组,每组5对,分别饲喂四种饲料,其中对照组为鸽场颗粒料,试验Ⅰ组为颗粒料的筛下物,试验Ⅱ、Ⅲ组分别使用按一号配方料和二号配方组成的自配粉状料。为了确保乳鸽能获得较全面的营养,人工灌喂组还在上述配方的基础上,再添加2%的酵母粉、0.4%的多维以及适量的微量元素。
2、试验鸽的日常管理:试验前做好笼具的消毒工作,注意乳鸽保温、防止因受凉感冒引发其它急性传染病,观察亲鸽的日常表现,并做好记录。其它工作均按该基地的鸽场常规进行。
3、人工灌喂方法:每天分别于上午8:00、下午2:00、晚上7:00用注射器定量灌喂三次,每只日灌喂总量为60-80 克,每日三次的灌喂量分别为全天总喂量的3/8、2/8、3/8。试验Ⅰ、Ⅱ、Ⅲ组料先用开水浸泡4-5分钟,待熟化后再加入适量的冷水调匀,调匀的料应有一定的温度,以手感略暖为宜,最终使灌喂料的料水比为1∶3.5 -5 ,以保证乳鸽不腹泻、不积食为度。
4、测定项目:每天早晨6:00用托盘天平称取试验鸽的空腹体重;记录供试乳鸽的亲鸽前后两次产蛋时间,计算产蛋间隔。
5、数据处理:试验中获得的数据用F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最小显著极差法作多重比较。
实验结果
亲鸽的产蛋间隔分别为40±0.71、38±0.44、37±0.44和38±0.32天,差异不显著(P >0.0 5)。经10天饲喂测定后,三个试验组乳鸽的生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四组乳鸽的平均增重分别为93±12.7 g 、135±6.2g、150±6.5g、153±4.8g。其中人工灌喂组增重比亲鸽哺喂组增重分别高达45%、61%、64%,差异显著(P <0.0 5)。
乳鸽的耗料是按乳鸽达到相同体重时亲鸽与乳鸽二者耗料量的和计算的。其中本次试验由于三个试验组的亲鸽并未集中饲养,所以无法对其耗料量作准确的计算,只有按该鸽场内未哺育乳鸽的亲鸽的平均耗料量来代替,乳鸽达到相同体重时的耗料量如表所示。
效益分析
由表可以看出,试验组的耗料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饲料单价也较低,因此,人工灌喂鸽的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1、本次试验中,对照组、试验Ⅰ组使用了同一种饲料,但由于试验Ⅰ组所用饲料为颗粒料筛下物,其营养成分有一定变化,试验Ⅱ、试验Ⅲ组所用料为自配料。从表中试验乳鸽的增重情况来看,试验Ⅰ、Ⅱ、Ⅲ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极显著(P <0.0 1),试验Ⅰ组与试验Ⅱ、Ⅲ组之间增重差异也较明显,说明人工灌喂时,不同饲粮配方对乳鸽生长也有影响。由表可知。试验组可比对照组的产蛋间隔缩短2-4天,符合理论上的依据,但差异不明显(P >0.0 5)。同时,经试验观察,人工灌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饲料单价较低,而且乳鸽的生长速度快,质量好,周期短;乳鸽的整齐度好,羽毛生长情况也比较好,为乳鸽的上市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能在人工灌喂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较为合理的配方,再辅以方法上的改进,在实际生产中则能给乳鸽饲养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在试验中观察到人工灌喂组的乳鸽比亲鸽哺喂组的乳鸽羽毛生长得相对较好,无脱羽及不长毛现象。而供试亲鸽哺喂的乳鸽有不长毛、脱毛的现象(特别是在夏天),这也许是因为原颗粒料中缺乏某些微量成分,亲鸽患有啄毛癖;或是因为夏季气温高及光线过强等外界因素的刺激所致,这还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