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多克隆抗体检测青枯菌在花生植株中的潜伏侵染,对抗青 枯病花生种质进行深化评价;通过杂交和鉴定探讨抗性的遗传特性及其类型间分化;以接种 和生化测试研究抗性的机制;通过杂交和遗传重组选育优良抗病品种应用于生产。通过上述 研究创立和完善这一病害抗性遗传改良和防治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克服青枯病对花生生 产的危害。
鉴定评价获得栽培种花生各个植物学类型的抗青枯病种质共112份,抗病种质数量和类型丰 富性居世界首位。进行了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反应特性的深化评价,在国内外首次将花生 划分为5个潜伏侵染反应类型,并建立了针对潜伏侵染的抗性评价新方法。首次在国内外研 究明确了疏枝亚种的青枯病抗性为部分显性遗传,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密枝亚种存在加性 和显性遗传效应,显性程度高于疏枝亚种;首次发现两亚种间抗性基因位点的差异,创造出 检测不到潜伏侵染的亚种间杂种抗病材料。首次研究明确抗性的相关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及 基因型差异。育成粤油202-35、天府11号等高抗新品种和新材料,其产量、品质和兼抗性均 有重要改进。在国内外发表论著38篇,被广泛引用,学术影响广泛。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本项成果适用于花生青枯病抗性改良研究和全国各病区生产种植。项目直接育成的2个抗病 品种已累计推广应用646万亩,获经济效益2.47亿元,同时有关单位还利用本项目研究获得 的抗源种质和技术方法,育成了中花2号、粤油256、桂油28等抗病品种,1991年以来累计种 植1600万亩以上,创经济效益6亿多元,上述5个品种近年覆盖了全国花生病区的90%,成功 地解决了病区花生枯萎和低产的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本项目确立了我国在花生 青枯病研究方面的国际权威和优势地位,促进了相关国际合作的开展。还可产生5亿元以上 的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