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属农业科学领域中家蚕遗传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针对我国家蚕品种资源虽然十分丰 富,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遗传基础狭窄,育成品种性状雷同等问题,对家蚕品种资源特殊 性状进行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1、对品种资源的22项特殊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涉及6000余种次,发掘出25类特优特色种 质202种次。其中耐氟性、抗NPV、茧层生产效率、消化率、茧层转换率、欧系白茧的黄血抑 制基因、卵管、幼虫肠液PH值、荧光茧色、丝胶溶失率等10项性状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蚕 卵超期冷藏的孵化率、早期死卵率、转青死卵率及五龄一日茧层量、不受精卵率等五项居国 内领先水平。
2、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阈值为200ppm的耐氟化物主效基因,找到了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 性更强的显性主基因,取得家蚕抗性育种上的重大突破。
3、创建了五类特色新种质27个,其中耐氟、抗NPV、天然散卵三类种质居国际领先水平,多 产卵种质为国内领先,荧光茧色性别标记种质为国内先进。
4、阐明了10项性状的相关性和4项性状的遗传规律,构建了耐氟、抗NPV、天然散卵、多产 卵等特色品种的育种方法,其中耐氟和抗NPV的育种方法为国际首创。
5、育成的春用品种827·829×826·8214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耐氟品种绿·萍×晴·光 等在川、渝、皖等省市共推广试用135万张,创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
6、新收集资源品种28份,丰富了我国蚕品种资源库。在国际上首创了有滞育多化性品种的 省力保种方法。
7、发掘、创建的种质被国内众多单位利用,育成了6对实用品种和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 平的基础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8、发表论文23篇,其中在一级刊物发表16篇。
本研究成果总体上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家蚕品种资源基础研究的总体实力和水平进入 世界先进行列,对推动我国蚕丝业的发展和蚕业科技进步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