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又称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国家级家禽专业研究所。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占地面积80多公顷。拥有试验仪器400多台套,试验禽舍4万平方米。现有资产价值近3亿元。
我所拥有15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其中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16人,博士11人,硕士3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家禽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名、综合试验站站长1名。
我所拥有江苏省家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种禽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指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机构(扬州)、国家地方禽种资源基因库、国家家禽生产性能测定站、江苏省家禽保健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禽育种中心、江苏省家禽饲料营养研究中心、中国家禽技术培训中心和中国家禽业信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机构和部门;主办了《中国家禽》、《中国禽业导刊》2份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和中国家禽信息网网站;为国家和江苏省家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秘书长单位。构建并完善了家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研究平台、家禽业信息网络研究与服务平台、家禽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研究平台及家禽疫病防制研究平台四大科研平台。
我所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12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57项,“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获得的各级奖项主要有22项;培育“邵伯鸡”、“苏禽黄鸡”、“苏邮1号蛋鸭”等国家、省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8个;申请、取得发明专利7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0余项、地方标准16项。
我所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重视服务“三农”,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院所的重要功能。
种质资源研究学科
种质资源研究学科依托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开展了对全国地方鸡种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与评价研究,目前基因库已经保存我国珍稀、濒危优良鸡种31个;同时建立168个地方家禽品种和9个引进家禽品种的DNA库,保存13000多份DNA样本。对家禽保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研制一套行之有效的保种方法——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创建“家禽资源数据库”,建成“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动态信息网”。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20多项,取得了一批资源保护和评价的研究成果,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地位。
品种繁育研究学科
品种繁育研究学科开展了优质鸡肉品质性状、繁殖与孵化性状的遗传改良的研究。通过品质性状、繁殖与孵化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及其结构分析,获取一批实用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标记。通过对相关性状关键基因的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探讨了优质性状和高产性状的形成规律及其分子遗传学机制,建立了优质鸡分子育种与常规研究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肉鸡新品种(配套系)。特别是在矮小型性连锁基因(dw)的研究与新品系选育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深入研究了dw基因的遗传变异和不同单倍型遗传效应,并将dw基因导入我国地方鸡种育成了可用于优质肉鸡杂交配套的系列矮小型母本新品系。自“六•五”以来,研究室分别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863”计划、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跨越计划项目10项;承担省、市级科技攻关、三项工程等项目8项;先后育成了多种肉鸡配套系和蛋鸡品种;制定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5项,先后获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2009~2010年度公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编专著2部。
生物技术研究学科
本学科依托江苏省家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家禽遗传资源评价与繁育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以常规遗传育种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基石,结合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建立家禽育种新技术体系。完善家禽功能基因组研究,围绕家禽品质性状、遗传抗性性状、生长性状、高繁殖力性状等方向开展工作,揭示家禽生长发育、肉品质和抗病等重要性状的调控机理和遗传机理,为家禽产业发展提供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材料。现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15项,2010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4篇。近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部省市级科技奖励。与扬州大学、福建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0名,硕士研究生28名。
水禽育种研究学科
水禽育种研究学科以水禽育种研究与品种检测为核心,研究解决水禽生产中配套养殖关键技术。在水禽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杂交利用、新品系和配套系选育及推广等方面成绩突出,同时在与水禽生产性能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部分成果。
现阶段本研究室重点以本省国内知名的水禽地方品种——高邮鸭和太湖鹅为主要研究素材,培育高产蛋鸭配套系和优质高产肉鹅配套系。开展水禽生态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培育的“苏邮1号”蛋鸭配套系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育成太湖鹅新品系2个。
现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10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6篇;制定水禽方面国家、行业等标准4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禽病防治研究学科
禽病防治研究学科主要从事家禽重要疫病的病原和防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① 家禽重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② 重要禽病的病原生物学及其致病机理研究;③ 禽病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④ 家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近年来,禽病防治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农业部农业新技术革命、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江苏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对鸡新城疫、传染性贫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败血霉形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鸡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寄生虫病等疾病病原及其诊断、检测和防制技术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获科研成果奖10多项,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质量安全研究学科
质量安全研究学科主要开展家禽品种性能测定与评价技术、家禽品种鉴定方法、家禽质量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家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以及风险评估研究,承担农业部及有关政府部门下达的家禽品种、家禽产品质量监督、质量普查、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准入等检验工作,承担家禽品种、品质及其产品质量的委托检验和仲裁检验,承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及验证工作,着重解决家禽品种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风险分析和检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是经农业部授权,且通过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的专职从事家禽品种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研究机构。
中心建有家禽生产性能测定舍3000平方米,实验室1500平方米。配套液-质-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光谱质谱仪等仪器设备200多台(套)。
生物安全研究学科
生物安全研究学科在生物安全这一新拓展学科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保障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禽业健康发展以及满足公共卫生安全的需求。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家禽细菌性疫病及普通病防制技术研究;禽场疫病风险评估、兽医卫生防疫总体策略及技术方案制定与应用研究;现代化家禽企业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团队由相关交叉学科具较高资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拥有设备仪器比较齐全与先进的功能性实验室1个。
饲料营养研究学科
饲料营养研究学科从事家禽基础营养代谢、分子营养免疫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动物营养方面研究,并进行饲养技术与新型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蛋鸡、水禽、特禽等领域开展工作,并先后主持、参加了农业部“鸡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的研究”、“鸡的饲料代谢能测定方法标准方案的研究”、“江苏省饲料资源调查、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科技部支撑项目子课题“高邮鸭蛋用品系营养标准的研究”、国家农业(蛋鸡)行业专项子课题专项“优质土蛋鸡不同季节、不同饲料资源的动态营养需要”的研究、“肉鸽高产品系选育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等课题。2009年取得“农业部指定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中心”资质。
信息工程研究学科
本学科依托中国家禽业信息中心,是中国家禽行业信息的集散中心,拥有《中国家禽》、《中国禽业导刊》两本全国家禽行业发行量大、权威性强的品牌杂志,以及家禽行业门户网站——“中国家禽业信息网”。
《中国家禽》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我国家禽行业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权威性期刊,以登载国内外家禽业的最新技术作为办刊方向,至今已编辑出版了320期,约2600多万字。多次荣获国家级各类奖项,是农业部重点宣传媒介,全国畜牧兽医类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禽业导刊》杂志于1998年由《禽业科技》改刊而成,是以刊载行业导向、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资讯为主的综合性指导类期刊,至今已编辑出版了300期,约3100多万字。是中国畜牧行业权威媒体、全国公认的市场化品牌期刊,具有期刊、报纸双重功能。
“中国家禽业信息网”是中国家禽行业门户网站,拥有数万名会员,每日点击量数万次,全年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行业提供生产行情、价格行情、科技信息、市场分析与预测报告等全方位的资讯服务。
点击进入家禽研究所:http://www.jpip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