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10月,前身为吉林省特产科学试验站。1957年6月,改名为吉林省特产研究所。1959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当时的特产研究所野生动物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毛皮兽研究所。1981年10月,经农业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从1982年1月1日起,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双重领导,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的领导体制,同时定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特产所是以特种经济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立足产区、面向全国、服务“三农”,围绕发掘、利用、保护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家养、家植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和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特产研究所现设有办公室、科研管理处、人事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基建处、国有资产处七个职能部门,经济动物、经济动物预防兽医学、野生动物人兽共患病、药用植物、特作园艺、生物技术、观赏动物、特产经济、特产品加工、新药创制等十个研究室以及廊坊科研实验基地、国家果树种质山葡萄圃、后勤服务中心、特研饲料公司、中特生物制品公司五个科技支撑部门。是农业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中药材及饮片加工转化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特种动物生物制品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特产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06人,离退休职工335人。在职职工中,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1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5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4人、硕士学位人员13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吉林省高级专家5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1人、二级岗位杰出人才4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8人。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首,高学位专家占主流,老、中、青相结合的一支较精干、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的优势正在转化为科研能力优势。
特产所现拥有10万元以上仪器近100台件;图书馆藏书3.6万余册;主办编辑出版《特产研究》、《特种经济动植物》两个全国性专业技术期刊,是中国农学会特产分会、吉林省特产学会挂靠单位。承担“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药用植物资源学”、“预防兽医学”博士研究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药用植物资源学”、 “预防兽医学”等7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拥有特种经济动植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28人,在册研究生75人。
特产所建所50多年来,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技部自然资源科技平台项目、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专项、吉林省重点攻关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总计608项,取得科研成果475项,其中获奖成果204项,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和省部级奖141项,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17个,编写出版了《中国人参》等科学专著和科普书刊近百部。
特产所长期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新西兰、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朝鲜等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特产所目前主要从事茸鹿、毛皮动物、珍禽、野生果树,药用植物等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动植物品质资源收集、保存、遗传育种、疫病防治、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全所70%的科技成果已推广应用,几十年来,共培训农民近二十万人次。特产科技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的发展,科技贡献累计新增效益达2600多亿元。特产科技的发展,对吉林省乃至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图片1:特产研究所正门
图片2:特产研究所科研主楼
图片3:特产研究所长春远景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