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兽医研究所
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 文章来源:上海兽医研究所 发表时间:2013-12-11 点击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1982年更名为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1989年更名为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根据国家动物疫病防控布局的需要, 2006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加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牌子。
研究所从国家畜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出发,主要开展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和动物药物研究。现设有动物血吸虫病、寄生虫病、动物药学、猪传染病、禽传染病和兽医公共卫生等6个研究室。依托研究所建有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国家防治动物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兽药安全评价与兽药残留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上海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的挂靠单位。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20名,其中研究员16名,副研究员23名,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88.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78%。现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2人,神农计划人选2人,省部级中青年专家5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2名、二级人才3人、三级人才8人,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上海领军人才3人,上海市闵行区拔尖人才3人、领军人才9人。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和兽用药物。目标是针对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开展前瞻性、关键性的预防控制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1、针对重大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研究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致病与免疫机理;2、针对重要病原微生物,研制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3、利用分子免疫学和生物技术研制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及制剂;4、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5、病原细菌及寄生虫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6、食源性微生物的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研究;7、抗细菌和寄生虫药物(包括化药、生药及中兽药)的开发应用研究;8、免疫佐剂及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应用研究;9、miRNA在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及抗感染方面的作用研究。
建所以来获科研成果奖50多项。一批先进实用的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和新产品,在现场推广应用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控制我国动物疫病的危害,保障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以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重大专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25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5亿元。在严重危害畜禽业发展的重大疫病的标记疫苗、合成肽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院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通过鉴定成果7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申请专利5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3项;获得新兽药证书1项,申报新兽药证书3项;发表研究论文497篇(其中SCI收录116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