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一个贫困山区县级科技部门的生存之道

一个贫困山区县级科技部门的生存之道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2009年以来,贵州省80%的基层科技部门被撤并。长顺县科技局虽然被撤销,却以政府科技办的名义相对独立地保留下来,人员、经费照旧,工作依然如前运转——

  在2011年11月26日—27日召开的贵州省科技大会上,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针对贵州基层科技部门明显弱化的现状,提出单设县级政府科技服务管理机构,以提高基层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此决定一出,不仅在贵州激起很大反响,在其他省区也产生较大影响。

  2009年机构改革后,贵州省保留县级独立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县(市、区)只有18个,仅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0%。日前,黔南州科技局副局长宋培璋告诉记者,黔南的长顺县有特例。该县科技局虽然被撤销,却以政府科技办的名义相对独立地保留下来,人员、经费照旧,工作依然如前运转。原因是这个县科技局实实在在从科技角度出发,围绕党委、政府最关注的经济发展大局做文章,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令党委、政府难以割舍,另眼相看。

  县级科技部门如何有为有位,一直是其生死存亡焦点,长顺县科技局的特殊境遇吸引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科技要体现价值就得支撑产业

  长顺县威远镇本地品种小黄姜品质好,受商家青睐。新年将至,威远的姜农又在忙着跟四方汇来的客商交易。

  2011年12月27日,记者在该镇采访时,威远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科技特派员陈国元介绍说,生姜是该县最早实施的科技扶贫产业项目,全县仅靠生姜一项就有上千农户脱贫致富。2011年,合作社辐射带动的生姜种植农户有3600多户,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产量3250多万公斤,按目前市价每公斤3—4元计算,产值约1.2亿元,不少科技大户的年收入近10万元。

  40出头、质朴干练的农民企业家陈国元,2000年牵头组织成立的以生姜生产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在各级科技部门鼎力支持下,通过对本地良种提纯复壮、引进新品种、试验推广新技术、建示范基地、发展示范户和开拓销售市场,有效提高了当地和周边地区农民生姜种植的规模化、市场化水平。陈国元自豪地指着威远生姜交易市场两大排长长的门面房说,这是我们合作社投资近400多万元,2011年建成投用的目前全国最大的生姜专业批发市场。他告诉记者,县科技办正在帮他们想办法,争取省科技厅支持,从生姜的工业化深加工方面提升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长顺县科技局近几年实实在在扶持发展成气候的特色产业,不仅仅是威远小黄姜,在长顺县委、县政府规划发展的“七彩农业”中均有科技部门的贡献。

  “在县级机构改革的时候,我们就明确表态,不管别的地方怎么样,我们县的科技部门一定要单独保留,我们的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科技的引领和支撑。”长顺县委书记张惠明对记者说。

  张惠明介绍,位于贵州黔南西陲的长顺县,财政入不敷出。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长顺多个乡镇分布在贵州最贫困的麻山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农业县,近2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1%,少数民族人口占56%。因此,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为长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近年来,该县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济支撑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等政策措施,尤其在人才、技术方面予以强调和倾斜。重点在产业规划布局、政策信息引导、科技示范引领、市场竞争规范等方面搞好协调服务,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县科技办除参加产业的规划决策和人才、技术的全面沟通协调外,还被委以具体负责发展葡萄2000亩、刺梨1000亩、黑莓1000亩、蔬菜2000亩示范推广的重任。

  要“干得成事”科技部门自身也要寻求支撑

  2011年,长顺出台了鼓励干部带薪留职领办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政策,财政一次预付5年工资作为启动资金,已有38名干部当上了“农民”。

  实际上,长顺县委、县政府早就在营造有利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特别是注重发挥县科技局对人才、技术和项目的引进、示范作用。“十一五”伊始,县领导就决定选调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人到科技局任职。

  2011年,为扩大科技影响力,长顺县科技办自筹1万多元经费,为县领导和科技特派员订阅40份《科技日报》。科技办主任倪敏笑说,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强领导们的科技意识,给长顺县有影响力的人群提供更多科技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更有力推动科技工作。

  2007年,30岁刚出头的倪敏到科技局上任那天就暗下决心,科技局一定要实实在在干出有影响的实事。她经过认真调研思考,几年间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让科技部门摆脱“被遗忘、被忽视”的局面。长顺县建立和完善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长顺县科教兴县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领导小组,科技局领导主动融入到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县石漠化建设领导小组、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中。参加这些机构,既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又随时了解党委、政府工作主旋律的脉动,确保科技工作融入主流、即时跟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多请示、勤汇报、常请教,让领导能及时了解科技工作动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7年—2010年4年间,科技局协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4次率分管领导、科技部门负责人到省科技厅汇报工作。长顺县科技工作新形象逐渐进入省厅和州科技局的工作视线,长顺得到的支持和帮助力度逐年加大。

  另一方面,围绕产业抓项目、壮实力、干实事。倪敏说,在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工作,争取各级科技部门的项目支持,是基层科技部门生存发展必需的基本支撑。科技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特别是针对长顺农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约请专家和科技人员瞄准国家和省重点扶持发展的领域、产业,论证遴选组建了科技项目库。2007年—2011年,长顺县共向国家、省、州科技管理部门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项,获得立项支持30项,其中国家科技项目3项;国家富民强县计划、国家星火计划2项,270万元;省科技计划项目13项,290万元;州级计划项目14项,87万元。

  通过沟通协调,从2009年—2011年,省科技厅、黔南州政府每年各安排60万元,长顺县政府每年匹配资金120万元,3年间三方共同出资720万元,建立“长顺县精品水果、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其中60%用于支持精品水果产业发展,40%用于支持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发展。

  抓出成效、干出特色才可能持续发展

  跑来项目要实干,要抓出成效、干出特色才是真本事,才可能持续发展。

  长顺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县域实际,提出全力打造“红色苹果、黑色山羊、绿色鸡蛋、黄色生姜、白色生猪、金色烤烟、褐色核桃”七彩农业。长顺县科技局争取来的科技项目,就紧紧围绕这些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展开。

  为寻求高层次人才和技术的支撑,长顺县科技局以黔南州作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整州推进试点的契机,积极与黔南州12名首席科技特派员联系,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理念,柔性引进黔南州首席科技特派员、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樊卫国及其果树研发团队,并明确他们的11名博士在该县首席科技特派员的身份。

  在县科技局的协调合作下,樊卫国果树团队进驻长顺近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与地方经济发展无缝结合。为加快长顺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贵州大学投资70万元,县科技局投入项目经费50万元,在该县种获乡建成集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究开发、新成果展示及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贵州省果树工程中心长顺试验站”,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长顺福斯特果树工程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试验站和公司的建立,为长顺精品水果产业发展构成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该站已成为长顺“乡土人才培训中心”“贵州大学农学院驻长顺博士工作站”“长顺县农村远程教育基地”。迄今为止,该站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5849人。

  长顺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为积极探索当地石漠化治理及山地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县科技局聘请贵州大学农学院归国博士程剑平为长顺县首席科技特派员,在威远镇实施总投资100万元的“贵州喀斯特山地区石漠化治理与高效农业水管理的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试验示范,打破了在石漠化地区不能养鱼的禁锢,实现了在石头缝里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梦想。

  程剑平以长顺为主要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研发的“喀斯特山地积雨节水农业技术”成果,在贵州特大旱灾发生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平时收集的雨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使石头缝里栽种的果树在旱时依然吐露芬芳,农户的菜园仍是一片葱郁。

  县科技局与贵州大学合作组建的福斯特果树工程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的模式进行有益尝试。记者在公司基地尝到了已在葡萄籐上套袋保鲜3个多月,依然汁多味美的紫果葡萄;看到上百亩无籽刺梨、紫果葡萄、优势核桃苗圃整齐规范。倪敏告诉记者,公司将向农户提供50万株刺梨苗、100万株核桃苗、20万株葡萄苗。

  长顺县科技局在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过程中,为探索基层科技部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运行体制,采取项目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先后建成了“威远农业科技园区”“景云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广顺休闲、观光、高效农业科技园”“威远百亩姜套苞种植示范基地”等。这些园区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全县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努力实现现代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科技支撑、市场运作、产业经营的现代农业运行机制,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多个科技项目的示范、引导,有力推动了该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种植小黄姜为主要品种的生姜3万亩、烤烟5万亩、蔬菜1万亩、苹果2.8万亩、核桃5万亩、绿壳蛋鸡养殖30万羽、草地畜牧业9.2万亩,“七彩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记者在长顺县科技局网页查看到2011年8月27日的一则新闻:长顺县科技局机构改革已全面完成,原科技局更名为长顺县科技办,挂靠长顺县政府办公室,是相对独立的政府机构。这个决定走在省科技大会召开之前,实属不易。

  倪敏告诉记者,看到省委、省政府重新单设县级科技机构的决定后非常兴奋。她说,基层科技部门的工作总算受到重视,有了奔头,恢复名正言顺的科技局这个政府职能部门,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