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价格平稳市场稳定
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2010年,受气候影响,大宗淡水鱼投苗启动延后,养殖产品长势偏缓,上市时间延迟。总体上看,相对其他农副产品而言,鱼价格平稳,对稳定国内农副产品市场和保障“菜篮子”供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与大宗淡水鱼类产业的贡献相比,该产业得到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缺失。目前,产业链条中各个行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产业之间的断裂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开始影响到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大宗淡水鱼类产业链条被分割成制种、供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相对独立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质退化、渔药和饲料等行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产品专用性不够和滞后于鱼病防控形势,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不足、养殖收益不高、加工业滞后、产业化水平低、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影响该产业发展却没有相应的良性解决机制。
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弘:2010年受病害和洪灾的影响,产量比上一年下降。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订单增多,价格回升,但加工企业货源不足。养殖品种仍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和奥尼杂交鱼为主,成鱼养殖以池塘单、精养为主,多品种混养、立体养殖等养殖模式并存。政府扶持力度较大。
存在问题:春苗销售旺季不旺,病害较多,秋苗生产严重减产,苗种供不应求,品牌苗种场减产减收,种苗质量良莠不齐。生产设施建设滞后,池塘老化,基础设施条件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规模养殖场较少,规范化的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有待总结推广。出口量增长平缓,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开发乏力,活鱼高效运输技术亟待开发。
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林:鲆鲽类养殖业发展迅猛。2010年,鲆鲽类主产区的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规模仍保持在高位态势下运行。
2010年,鲆鲽类产业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封闭式循环水养殖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二是鲆鲽类疾病疫苗生产性示范规模扩大,采用疫苗免疫的苗种数量超过100万尾;三是生长快、抗逆力强的全雌牙鲆新品种深受养殖用户的欢迎,新品种池塘养殖面积扩大至1万多亩。
鲆鲽类市场供给不平衡,产品价格走低是制约本年度养殖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
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重要的养殖种类,2010年对虾养殖产业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养殖产量与2009年基本持平,2010年对虾养殖产量约116万吨。2.产值明显提高,养殖对虾产值可望突破450亿元,较2009年提高30%。3.主养品种和主产区稳定,我国主要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等4个品种,2010年凡纳滨对虾仍然是我国主要养殖品种,覆盖沿海所有对虾养殖省区市。4.新的实用技术示范应用得到加强,优良品种(品系)推广面积逐渐扩大,苗种标准化生产得到重视,凡纳滨对虾高效环保饲料得到应用,新的养殖技术大量推广,以养殖对虾为主的低盐度病害生物防控养殖模式取得大面积的成功,以其它种类为主的鱼、蟹、贝、虾混养模式大量使用,养殖效益明显提升。5.温棚养殖面积大幅度提升,缓解了养殖对虾不均衡上市的矛盾。6.加工出口增加,扩大了国际市场,提高了市场价格。
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2010年贝类产业特点:1.贝类养殖规模相对稳定。滩涂养殖面积减少,鲍鱼和牡蛎养殖规模扩大。2.蛤仔、扇贝、牡蛎和鲍鱼产量增加,除蛤仔外,价格均高于2009年。3.鲍、扇贝等良种化程度得到提高,大宗养殖种类的苗种供应相对充足,扇贝苗种价格提高。4.生态养殖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5.贝类产业整体受病害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6.贝类加工率约为10%,以初加工冷冻品为主。7.市场供应充足,内销旺盛,蛤仔价格明显下降,扇贝、牡蛎、鲍鱼等品种的价格高于2009年。贝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始出现。贝类进出口贸易“量额齐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