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国种子协会召集全国25家大型玉米种子生产企业和甘肃省内28家玉米种子企业负责人,在兰州市举行“中国玉米种子安全生产公约签字仪式”,以规范种子生产行为,创建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种子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种子协会会长梁田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泽巴足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
梁田庚在签字仪式上讲话时强调,国务院刚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民族种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种子安全生产关系到种子企业和亿万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非同小可。种子企业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长远思想和全局观念。
梁田庚说,当前,在种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些企业相互撬抢基地,抬高了制种的收益预期,造成种子收购难、质量无保障;有的不法商贩私繁滥制、抢购套购等,严重扰乱了种子生产秩序,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对这种不良行为和混乱局面,必须坚决制止和切实扭转。
梁田庚强调,种子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就是要以种子生产基地为依托,不断提高供种保障能力。梁田庚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种子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加强对种子生产的监管。今年农业部将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种子生产基地监管。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做到铁面无私,坚决实行全国联网、公开曝光。要认真改进种子生产服务,探索创新基地管理模式,推行规范合同管理,实行依法治种。要更加规范种子生产行为,维护生产秩序,加强基地建设;支持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一批集中连片、秩序良好、专业化集约化程度比较高的种子生产基地。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泽巴足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甘肃制种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甘肃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制种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2010年全省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达到432万亩,产种量达43亿公斤,仅玉米和蔬菜花卉制种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就超过35亿元。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由2001年的3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40万亩,产种量由1.4亿公斤增加到约5亿公斤以上,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用量的50%。中国种子协会组织并举办“中国玉米种子安全生产公约”签字仪式,对维护甘肃种子生产秩序,保障种子生产者、企业及地方各方利益,加快实现种子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签字仪式上,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绍明代表种子企业宣读了《玉米种子安全生产联盟公约》。部分种子企业的负责人现场签约。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在介绍此次活动背景情况说,近几年,随着种子生产向生态优势区域聚集,在甘肃等地,企业相互撬抢基地特别是争夺优质基地的现象愈演愈烈,无序竞争导致种子生产成本节节攀升,无证生产、制种无隔离区的现象普遍存在;不法商贩乘机私繁滥制,借机抢购套购,严重扰乱基地生产秩序,影响种子生产安全。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企业自律和行业推动,倡导企业规范种子生产,营造甘肃玉米制种区良好的种子生产氛围,并对全国制种起到示范作用。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提升供种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平代表甘肃玉米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市县领导讲话中表示,为支持各企业履行公约,他们将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的要求,将规范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管理、专项整治种子市场秩序工作纳入县区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发挥行政职能,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实行“两证”制度,规范种子调运;加强企业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全力维护良好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玉米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张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杭大鹏、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石卫东、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武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学民、甘肃省和重点市种子管理站有关领导等出席会议。签字仪式由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