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在法国中部奥弗涅地区,10个法国农民组成一个叫做利马格兰的农业合作机构。如今这个合作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蔬菜种业世界第二的种业公司。1993年利马格兰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在植物玉米、小麦和蔬菜种子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良。新春伊始,记者采访了利马格兰集团大中国区首席代表及总裁阿兰·博让,以探讨这样一个农业合作机构如何发展成为跨国种业公司。
记者:法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2%,法国农民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饲养的牲畜以及制作的奶酪和酿制的葡萄酒不仅提供给法国城乡居民,还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世界许多地方。在这样的过程中,农业合作机构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阿兰·博让:法国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其中最令农民关注的一条是凡是加入农业合作机构的农民,税收可从个体生产的50%减少到20%。这样的政策是鼓励农民将那30%的收入重新投入育种、牲畜、办企业。利马格兰合作机构的农民专注于种业,通过研发和推广,可以为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出提供技术方案。最初,利马格兰从事种业的研究和生产是为了农民协会的会员服务。后来发现法国其他地区的农民也有类似的需求,于是逐步扩大和完善种子业务。如今利马格兰的种子业务范围除了法国,也扩展到整个欧洲,甚至还延伸到北美、亚太等地区。
记者:您认为全球种业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阿兰·博让: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记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一名农业种子专家,您如何看待中国种业的发展?
阿兰·博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中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有专家估计,中国种子市场价值约为500亿元,世界排名第二,预计未来市场潜力约为900亿元人民币。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种业做大、做强,是中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凭借在玉米、小麦和蔬菜种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如提供育种的专有技术知识等,利马格兰希望与中国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目前打算在中国建立一个玉米、小麦和油葵的合资公司。
记者:利马格兰从法国中部的乡村走向国际市场,这一跨越式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利马格兰采取哪些方式与中国农业机构合作,开发种业市场?
阿兰·博让:利马格兰的发展战略是:深根扎法国,枝干向国外。集团全球董事长皮埃尔·帕格斯提出,面对国际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作为在粮食价格浮动和国际货币利率不断变化中生存的农民,如何保持竞争力?对此,我们深信,任何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团结、创新和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农业合作机构在国外所采用的战略是积极与其他国家企业实现并购和战略联盟。比如,利马格兰在北美市场与德国的KWS公司成立了股权对等的合资公司,业务发展顺利,目前合资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北美已经接近10%。
通过走出法国,走向国际的战略发展,利马格兰营业额实现了百倍的增长。目前利马格兰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整个欧洲,延伸到北美、亚太等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00名员工。
我们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和山西农科院作物所开展合作,针对小麦和玉米进行研究,在中国进行育种。在甘肃设立了一个生产基地,培育出来的种子以隆平高科(34.11,-0.02,-0.06%)的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蔬菜种子方面,通过代理公司在中国销售30多种蔬菜种子,包括生菜、胡萝卜等。
记者:利马格兰现有1200名研发人员,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约占公司营业额的14%,达1.5亿欧元。你们研发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目前在法国农业中是否普遍应用?在中国有合作项目吗?
阿兰·博让:利马格兰的研发方向是致力于提高作物栽培的效率,以确保水和氮被更有效地利用,并且更好地保护作物免遭侵害,同时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利马格兰也投资了大量的经费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利马格兰自主研发了可广泛用于地膜等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该产品通过塑料的颗粒与谷物合成,塑料作为地膜在田里铺上3个月后,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自然降解,保护了土壤不受污染。土壤一旦被破坏,种子的质量便难以保证。在中国,利马格兰已经与云南曲靖农业园区合作了3年,我们计划在曲靖建立一个专门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工厂。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只是我们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还在研究许多塑料可替代产品,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