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彭真怀:一个适合全国村庄发展的"可复制模式"

彭真怀:一个适合全国村庄发展的"可复制模式"

作者:李彬庆   文章来源:央视网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一个适合全国村庄发展的“可复制模式”

        -----对话北大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

 

 

 

   

知道彭真怀,是因为农村,2010年“我向常委讲真话”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彭真怀提出“改革顶层设计”同样适合三农改革创新;结识彭真怀,也是因为农村,他的调研报告《濯村的做法是否可以复制》由山东省省长作出批示,经山东省政府研究室《决策参阅》向全省处级以上干部转发,并上报国务院研究室。

 

这种“可复制模式”的提法,同样也得到以推动中国管理水平进步为宗旨的我们央视网管理观察频道的关注。目前,有很多可学习可借鉴可尊崇的典型,但是如何把这些先进经验运用实践到全国各地千变万化的主客观环境中,既要因地制宜,又要避免水土不服,对管理者来说并不简单。于是很多管理者在学习先进后觉得只能仰慕,难以学用。因此,“可复制模式”对同行业的管理者来说,更切合实干快干的迫切需要。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大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的办公室庄重典雅,是在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达园里一座别致的套院里。在这里,我和这位调研成果获得从中央领导到地方首脑39件批示的学者进行了对话。

-----央视网管理观察频道总编  李彬庆

 

 

李彬庆:我对您提出的“可复制模式”很感兴趣。这个提法很新颖,也很符合现时基层管理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可复制,那就要适合大部分同业同行发展管理的实际状况,大家拿来就可以用,而且实用。

 

我想请问,一位研究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的专家,一位对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政策实施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并获得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重视的学者,怎么会对一个村子的发展模式感兴趣,并研究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推广价值?

 

彭真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全国陆续推出很多典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相继树立的一批典型,大多原有经济实力很强。一些做法在当时当地行得通,却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60万个行政村的普遍状况有很大差距。当年有个致富典型村邀请全国行政村的带头人参观学习取经,很多村书记回来后给我写信说,好看不能学。这就提醒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应当好看能学,让不同区域的农村能够复制。

 

濯村是我在调研时发现的。当时走进濯村,看到环境是那么优美,一栋栋的新农村住宅,路边树上挂着沉甸甸的大石榴和金灿灿的柿子,垂手可得却没有人摘,这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城市里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当时就想像发掘宝石一样,把这样一个默默发展的濯村发掘出来。现在我已经做到第一步了,山东省委书记和省长作出批示,在全省学习濯村经验。

 

李彬庆:这的确引人探究。新农村建设物质文化,也对精神文明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有的地方建起漂亮楼房后,道路上还是污水横流。农民该打工的还是要外出打工,在村子里老打架的还是在打架。有序地有效地管理建设好的环境,也就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更是个复杂的工程。那么,濯村的经验是什么?这经验对于全国60万个行政村发展的可复制性又在哪里呢?

 

彭真怀:濯村的发展模式为什么可以复制呢?我总结了三点,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带头人,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思路,需要一个好的的创业环境。

 

李彬庆:好的带头人就能带富一村百姓,这是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特色。以前采访央视7套农业节目总编辑赵泽琨时,他也这样说。濯村的带头人,村委会书记高云建的管理模式有什么特点?

 

彭真怀:建设新农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濯村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把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和分期实施。濯村书记高云建从创业之初就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全村人,有事与大家商量,工作向村民交底,这样就获得了全村人支持。在经济实力不足、资金短缺的创业条件下,村民的这份参与热情显得尤为宝贵。

 

应该说,濯村所发生的变化离不开全村人的理解和支持。全村重大决策都放在阳光下,摆在桌面上,确保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党委领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在历年换届选举中,高云建都以98%以上的选票当选。民心所向,必然代表了正确的方向,这是濯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启示。

 

李彬庆:有句话说,管理者首先是团队成员的政委,大家有心气有干劲才是通向绩效的基点,这在农村这个传统环境更为重要。在地理位置上,濯村远离城市;在自然资源上,濯村也没有矿藏。濯村的发展光靠带头人得民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如您所说,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思路。

 

彭真怀:“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是濯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务实做法。这种模式是符合中国农村现实的,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个城市的复制品、赝品对农村的发展没有意义,中国农民也不可能全部进入城市。濯村立足自身条件,从开放农业到兴办工业,做足了经营村庄这篇大文章。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需要准确把握和处理长远与紧迫、希望与现实等重大关系。濯村把规划作为重中之重,实现规划全覆盖。濯村所改造的每一条街道,都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濯村还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顾及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正在描绘“一河两带三山一园”的新蓝图。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做法,在起点上就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前瞻性。这对于长期不讲规划的农村来说,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

 

每个村都有土地,濯村以土地出租为产业发展的基点,这是大部分村庄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可复制性的表层。濯村人把承包土地直接交给村集体统一开发出租给外来客商,并提出优先雇佣本村劳动力的附加条件。濯村引进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兴建种植园、兰花园,出租的土地没有脱离农业的用途,农民变身为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工人。土地租金收入也没有全部分给村民,濯村把其中部分资金盖起厂房办起了工业园,为一些品牌的配套配件生产设立车间,定销定产。农民获得了土地出租的收入、上班就业的收入、还有村办工厂的股份收入,农民的腰包很充实,没有走出这个村庄就就业了。

 

这种发展思路说明,经济落后地区也可以建设新农村,而且照样能够取得成效。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李彬庆:是啊,每个村都有土地,都有劳动力,招商引资出租土地也有很多地方在做。濯村的特色是引入农业产业,提高土地生产力;农民没有失业,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化也有优势,客商也不为难。濯村的土地租金没有分光吃光,而是拿出部分再投入。这种和谐发展的模式并非可望不可及,是便于复制的。但是怎样才能成功招商呢?

 

彭真怀:这就是我总结的第三点,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偏僻的农村能有效地招商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在濯村,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这个村庄有一个民气旺、社会稳的人际氛围,呈现出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经济发展的崭新面貌。我在老梨园听客商介绍说,当年租赁时,纯朴的濯村人如实地介绍情况,帮着算清每一笔帐,分析到底有多大利可图。在这个5,000多人的大村, 1,500亩梨园竟从未丢失过一个梨。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一条龙服务机构,形成协商、签约、建设、投产和生效的梯次推进态势。对需要办理各种手续的客商,濯村人亲力亲为地做好每一个细节,让初来乍到的客商如沐春风。

 

李彬庆:正如您对濯村的第一印象,客商也会被美丽和谐的环境所吸引。像路边树上的果实没人摘这种现象反映了这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发展战略要靠管理细节来成就,这其中应该也有对村民的管理和教育吧?

 

彭真怀:初期也会依靠戴红袖标的老人监督巡视,老人会教育孩子、学校教育孩子、孩子又反过来教育家长。村里会按每户人口和老人数量分配这些果实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亲身感受到美好的环境引来客商投资、带来富足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更加珍惜。对于打造一个以钱生钱的创业环境,濯村人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思想越来越统一,行动越来越坚定。

 

濯村经过14年的探索,把传统农业改造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建设为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把传统农民培育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丰富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一探索紧密结合濯村实际,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更适宜不同区域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适合全国农村复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