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保护性耕作:从18亩到7600万亩

保护性耕作:从18亩到7600万亩

作者:何定明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你见过地不翻、不耕就播种的吗?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这种与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截然不同的耕作技术自1992年进入我国以来,正以它日益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引领者一场农业种植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所谓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依托机械化手段,实施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等技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防治农田风沙扬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耕作模式。我国从1992年引进这项技术至今,已从最初的18亩发展到现在的7600万亩,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并已成为农业部门主推的一项技术。

  一黑一黄见生态效益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城隍村,1992年,我国第一块面积18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地就在这里诞生。为了进行对比验证,紧邻试验地的就是一块传统耕作的地块。在这里,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差别。

  记者去采访时还是9月中旬。仅从地表看,传统耕作的地块地表裸露,典型的黄土,由于前几天下了一场雨,地表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裂缝;而保护性耕作地块上不见一条裂缝,地表上是今年夏收后残留的麦秸秆和高约20公分的麦茬,经过两个多月的风化,麦茬已开始变黑,表土更是明显的黑色,一黑一黄,煞是显眼;再用手挖,传统耕作地块明显板结,土壤呈沙粒状,而保护性耕作地块经过18年的涵养,土质疏松,呈团粒状,记者还挖到了一条蚯蚓。陪同的临汾市尧都区农机局总工程师古润生说,再往下挖,蚯蚓更多。根据他们多年来的跟踪测定,实行保护性耕作6年的麦田每平方米蚯蚓达到3~5条,10年以后达到10~15条。这是因为土壤长期免耕、少耕和作物的根系腐烂后,为土壤中的蚯蚓和微生物等生物活体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而传统旋耕作业只会破坏土壤结构,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除了这些直观的变化,古润生说,保护性耕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增加,测定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平均每年增加0.03%~0.06%,速效氮每年提高1.2%,速效钾每年提高0.8%。1992年时,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是0.92,现在已到达1.9。其次是保墒蓄水,减少水土流失。古润生说,临汾是缺水地区,年降雨量约500毫米左右,且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小麦生长季节严重缺水,而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蓄水能力提高20%左右。省农机局张进副处长说,根据山西省农机局在其他县市保护性耕作试验区的多年测定,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在黄土高原地区40毫米以上暴雨的情况下,传统耕作方式土壤流失量4.9吨/亩,而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流失量仅为1吨/亩,减少了80%。

  防风固沙是保护性耕作的另一个作用,并在各个示范地区普遍得到了验证。吉林省白城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生态脆弱区,年降雨量仅为300多毫米。老百姓说,这里是一年两场风,一场风6个月,春季大风过后,种子甚至常常被风吹出来。大风在刮走大量肥沃表土的同时,也造成了沙尘天气的发生。白城市通榆县金星村长发组宋守文从2006年开始实行保护性耕作,在他家的地块里,由于秸秆或根茬的覆盖保护,现在表土层要比周边传统耕作地块高出2~3公分。专家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每公顷耕地可减少因大风扬尘刮走的表土近20吨。

  增产增收见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作为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彻底颠覆,不仅生态效益显著,而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城隍村,记者见到了75岁的景希森大爷,大爷的几个孩子都在外面工作,虽然不缺吃,不缺穿,但老两口闲不住,种了三亩来地。谈起保护性耕作,大爷说:“尽管试验地就在身边,但刚开始村民很难接受,不耕、不翻、不耙、不耱,作物秸秆都覆盖在地里,种子下田后就不用管,能行?这还叫种地?”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周边群众的看法慢慢改变了,特别是1997年以后,看到试验地产量明显提高,一些胆子大的人开始几亩几亩的跟进。真正的改变出现在2000年,这一年山西大旱,试验地亩产达到300多斤,而传统耕作的地块仅能打100来斤,相差一多半,群众算是切切实实看到了保护性耕作的好处。这以后,再也不用政府动员,群众都是自动跟进。现在,全村4000多亩地已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村里的农活也全部由3个农机合作社包了。用老百姓的话说,投入少,花钱少,省力气,产量还高!

  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芹,从2006年第一次“吃螃蟹”,尝试开展20亩地的保护性耕作,到今年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保护性耕作面积2000亩。保护性耕作技术究竟节约多少成本,又能带来多大的收益呢?“耕作、浇水、施肥,仅这三项每亩地就能减少成本费用240元,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每亩地比普通地块增产近150公斤。一减一增,一亩地就是500多元,这些都是保护性耕作无形中所带来的效益。”王玉芹说。

  说到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张进副处长和古润生总工程师给记者归纳了这样几条。一是减少了农民生产成本。二是增加了耕地产出率,保持了土地的高产量,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农民亲切地称呼保护性耕作叫“懒汉田”,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农民投入的时间更短、劳动强度更低。

  虽然保护性耕作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但2002年之前的10多年时间里,全国仅在山西等地示范应用了100多万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因此开始时往往很难被农民接受。2002年之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一方面是各级农业部门加大投入和示范推广力度,一方面是农民从对比中有了越来越具体的认识,我国保护性耕作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现在,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面积达到7600万亩,其中今年新增2130万亩。尽管如此,不要说与18亿亩的耕地面积相比,就是与全国无灌溉条件的12亿亩旱地相比,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