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生物技术植入中药

生物技术植入中药

作者:陈枫曹;斯赵杨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近日,中国“十二五”生物医药振兴规划即将出台的消息,引起业界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据透露,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支持重大新药创制,重点研发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

  在生物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产业之路上,医药首当其冲成为结合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开路先锋。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竞争已经波及全球。令人尴尬的是,中国有4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但整体产值才400多亿美元,不如美国辉瑞一家公司的年销售额。

  本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研发实力悬殊,中国95%国产药品都是仿制药,没有专利、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用药金额比重为:进口药品占1/3,三资企业药品占1/3,数千家国内药企只能在剩余的1/3市场拼个你死我活。业内人士痛心疾呼:“中国人的健康掌握在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手里?”

  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生物医药在今年初首次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小,尤其在中药现代化方面有鲜明特色,有实力奋起直追!

  业界普遍认为,接下来的10年是生物医药发展的黄金期。尽管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但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广东率先将生物医药列入重点发展的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战略制高点,致力从制药大省向制药强省转型。

  很多“老广”至今还记得,去年甲流猖獗之时,市民纷纷到药店抢购香雪牌抗病毒口服液,以致不少药店都挂出“每人限购二盒”的牌子。其实早在2003年初,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雪制药”)的这一拳头产品已随非典疫情蜚声全国。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年销售额近十亿元的中国民营医药明星企业,13年前还只是一家镇级小药厂。如今却已在英国的剑桥大学设立实验室,立志创造中药现代化的国际标准。

  做标准

  巨资科研进入国家药典

  1997年,做文具生意的王永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2000多万元取得广州市萝岗制药厂的控股权,以整体改制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改名为香雪制药。

  当时这家镇级小厂年产值只有4000万元左右。在王永辉的苦心经营下,几年后的香雪制药已在行内小有名气。2003年非典期间,其王牌产品———抗病毒口服液身价暴涨,市场上一盒被炒到上百元,有人甚至愿给回扣进货,但王永辉不为所动,坚持9.5元/盒的出厂价格,并提出要优先满足医院的要求,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尊重。

  如今,香雪制药的年销售额虽不到10亿元,但王永辉坚定地认为,肩负振兴和推动广东医药发展的主体将会是民企。“我们有制度上的优势,可以用10到20年做基础性的研究和积累,去做标准。”

  做行业标准的想法,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尴尬经历。当时希望打开国际市场的王永辉带着拳头产品———抗病毒口服液来到美国,却被泼了冷水。当美国经销商问及产品成分是什么,下一批产品是否能和这批一模一样时,王永辉无从对答。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中药虽好,但成分复杂难以检测,限制了中国药企走出国门。

  很快,他就看中了新一代“指纹图谱质控技术”,“通过分析仪器把重要产品里面的成分表示成波形特征图谱,再通过对照不同批次产品图谱的相似度来控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今年,香雪抗病毒口服液被写进了国家药典,香雪制药成为行业标准的制订者,竞争力大大提高。

  去年的甲流疫情,让香雪的抗病毒口服液再次扬名全国。但王永辉没有满足,又投入3000万元启动为期3年的抗病毒口服液的循证医学研究,“要拿出临床对比数据来”。

  他解释说,“去年甲流达菲卖了300多亿美金,但从循证医学角度,还不能完全证明就对甲流有用。如果我们做循证医学,证明中药的抗病毒药物对甲流等流感病毒有效,就能向世界大范围推广。”

  走出去

  借助剑桥高科技研究中药

  一个广州的民营药企,却在英国最著名学府剑桥大学拥有实验室。这就是香雪制药的走出去战略。

  2007年11月,王永辉投资在英国创建了香雪剑桥中药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制药企业在欧洲设立的首家中药研发机构。香雪制药通过与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强强联合,将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与中药研发相结合,以期在获得具有市场价值的中药新产品的同时,通过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立中药药效评价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

  在很多人看来,这又是一步险棋。

  “当时,科技部给广州提供了搞海外科技合作的机会,很多人都觉得实施起来困难不小,我们主动承接了。”于是,一种聪明而双赢的合作方式诞生:香雪制药利用剑桥最先进的仪器、技术和大约30人的研究团队,但必须保证中方做主导,一位具有专业背景的副总常驻剑桥,统筹全局。

  在药物选择上,香雪制药有巧法。“我们不像实力雄厚的跨国药企一样,采取投入10年,筛选10万个药物才研究出一种新药的高通量的方法,而是瞄准中药的典方和验方。他们是大海捞针,我们是瓮中捉鳖,因为典方验方中国用了这么多年,很有效,我们只要证明它是怎么作用的就可以了。”比如,香雪制药的抗病毒口服液看似西药名称,其实是以西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基础,依中医泻火验方中的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为核心改进的。

  香雪制药的设想是从细胞分子研究层面研究中药,“中药和先进技术结合,容易擦出火花”。王永辉坦言,“人家看不起中医,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实,阴阳、精气神都是很虚的东西,研究院就是要用分子、基因、干细胞做中药研究。”

  让他有些惊喜的是,英国人对中药很感兴趣,并认为中药研究肯定会有所突破,“有人还说,诺贝尔医学奖会在中药研究中诞生。”

  ■家底盘点

  粤医药从全国老大一路下跌

  “近年来,广东医药经济已从曾经的全国老大地位呈下降趋势。”广东药学院院长朱家勇指出,广东一直是医药大省,南药品种独具优势,不管是医药工业总产值还是产业化、市场化方面都位居国内前列。

  但据国家统计局、SFDA药监统计年报显示,2009年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比2008年增长19.39%。目前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排在第三位,低于山东和江苏。王永辉担忧地说,若无先进科研基础支撑,广东医药行业的疲软之势将持续。

  在战略性、系统性的新药开发领域,王永辉直言,广东与北京、上海、浙江差距不小,“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请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做研发负责人,但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还相对保守”。比如,他们最近合作的一个海归科研团队都是广东人,却都跑到苏州去了,因为那边的扶持政策更有吸引力。

  王永辉建议,广东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见好就抓一下,不见效果就放下来,生物医药产业最需要的就是连贯性。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开放一点,大胆一点,目光长远一点。”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制约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山大学药学专家苏薇薇教授指出,广东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物医药科技研发投入偏低,重点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研发投入有限,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导致新药研发仍以仿制为主,目前广东90%以上化学药品和大部分生物药品为仿制品,并且重复生产的现象严重。与长三角相比,广东缺少国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来建厂,也没有国外著名的研发中心落户,外企在广东建立的研发机构很少。中药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现代化起步较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产业建言

  政府要当好“导演”而非“管家”

  本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广东必须在企业体制、政府投入、选好突破口这三方面做好文章。

  1.企业是产业创新主体,要宽容失败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目前医药研发水平上高校强于企业,医药企业现在还没能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主体,现有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未能形成合力。

  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多盯着短期效应,宁可做仿制药,创新动力不足。

  就企业体制而言,目前国有药企的老总多是五年任期,与党政官员追求本届任期GDP政绩类似,不愿“现在自己冒险高投入、十年后别人收获”。而广东的民企老板多喜欢赚快钱,宁可投入凉茶、化妆品、保健品等技术门槛低的健康产业,不愿意长线搞科研。

  所以,目前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国有药企管理体制必须改革。一要激励创新;二要宽容失败。而对于民营药企,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扶持,给予国民待遇,在科研专项投入上不能重国企轻民企。

  2.政府角色不能错位,不能过度干预

  “最重要的是政府投入和引导资源整合。”广东药学院林华庆教授表示。

  政府的投入可分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上的投入。在外界资金流入较少的情况下,政府需拿出更多资金来资助创新药物的研发项目、资助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团队建设。另一方面是政策上的导向和投入。政府需提供一些新的政策、创造更好的创新药物研发、产业化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吸引国际医药大公司的研发力量的注入。

  不少专家直言,政府角色不能错位,不能过度干预。以2008年草创并被寄予厚望的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为例,其由省科技厅牵头,整合多家广东药企和科研机构力量,定位为华南新药研发的加速器,力图解决科研与产业化“两张皮”的痼疾。但今年内两任中心主任相继离职,引起震动。有业内人士指出,行政干预过多是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引导,但不能对微观事务管理太细,外行管理内行,容易好心办坏事。

  3.重点突破中药产品和肿瘤疫苗研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认为,广东需要加强针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究。另外,中药现代化是广东的特色与优势。广药集团近期提出“大南药”战略,要整合国内和东南亚的中药资源,加强科研、产品和市场整合,推进中药现代化。

  广东还应补足一些重要产业的短板,比如发展疫苗产业。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的疫苗专家刘钿连说,去年全国收费疫苗销售值50亿元,1/4销售在广东。肿瘤疫苗是今后研发的一个趋势,国外2006年底研制出宫颈癌疫苗,3年就赚了30亿美元。但全国有32家疫苗生产厂家,研发主要掌握在国家6个研究所手中。广东长期缺乏一家疫苗自主研发企业。

  ■院士支招

  新药研发如何走“捷径”钟南山开出四剂“药方”

  根据国外经验,新药研发有“三个10”特点:花费10年、投入10亿美元、年销售额10亿美元。这样的高投入,对于中国药企来说显然是很难企及的。有没有“中国特色”的捷径可走?中华医学会原会长钟南山院士针对广东生物医药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瓶颈,开出了四剂“药方”:

  一是要从传统医药中深度挖掘,开发生物医药。钟南山举了他近期与白云山和黄公司合作研发板蓝根作用机理为例说,广东有很多临床疗效显著的中药,完全可以摒弃现代医学先发展一般性基础医学、再进行试验临床验证的研究方式,尝试先临床试验再循溯基础研究,对现有的传统医学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出生物医药。

  二是要有中国特色。比如中国是肝癌高发区域,国外对此研究不多,而中国肝癌药物市场很大,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抓住这一缺口进行突破攻关。

  三是要重视老药新用的二次开发。有的药物诸如阿司匹林已经研制出来100多年了,但近年研究发现,它不仅能镇痛和治疗感冒,而且成为治疗动脉硬化和血栓的重要药物。以此为例,生物医药企业可对已有药物进行二次开发。

  四是要结合当今社会需求。生物医药企业要学会利用好国家政策和政府体制,借力发力。比如去年甲流疫情发生后,广州达安基因迅速行动,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检测试剂,证明了企业的敏锐嗅觉和研发实力。

  钟南山认为,政府要做的是建立创新体制,营造包容环境,开拓交流渠道,加大投入扶持,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提供成长的土壤。

  网友数星星警惕“洋中药”抢滩中国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但现在“洋中药”抢滩中国的架势愈演愈烈: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中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很大一部分销售到中国。牛黄清心丸,同样是传统的中成药,但中国要生产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胶囊的改进型产品,却必须看韩国人的脸色,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两项产品的专利。德国人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

  中药,为什么叫中药,不叫“日药”,“韩药”?因为这是中国老祖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好东西,如今却被外国人抢占,就好像当年的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地盘一样,当年的大葱变成了洋葱,现在的中药变成了“洋中药”,你能看得惯吗?

  ———新浪网友“家在北疆”

  我国中药企业必须抢先申请专利,运用专利把我国传统的中药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再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

  ———南方报网网友“桃花岛主”

  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所说的“外行领导内行”,切中时弊。现在很多科技项目立项,各级管理人员有实质性的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越来越流于形式。一些“学术带头人”没有时间致力于科学问题,花气力搞关系、跑经费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导致学术浮躁、学术风气不正。结果,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到头来只是收获了大量论文,没有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