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高度关注农产品的供应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高度关注农产品的供应

作者:   文章来源:和讯期货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0月20日消息2010年10月19日-21日,第二届中国农业投融资洽谈会在中国郑州举办,和讯网将现场全程播报,为您全面呈现中国农业广阔的投资前景,直击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前沿。以下是农业部产业政策司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在论坛上的精彩演讲:

  在农业,在分析农业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它出现的一些特征以外,那么,“十二五”,乃至于今后一个更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关注什么重点问题呢?这些重点问题给大家的关系有什么密切联系起来呢?我想是不是有那么七八个问题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第一,农产品的供应,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我刚才给大家报告,我们的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到去年是10616亿斤,今年很可能突破去年的水平,继续延续,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预期。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我们的粮食如果说我们在改革开放32年,由六千亿斤,到1998年连续上了四个大的台阶,平均每五年上一个大的台阶,由六千亿斤变七千亿斤,七千亿斤变八千亿斤,到九千亿斤,到一万亿斤,我们预计1998年我们的粮食总量是一万四千亿斤,也就是说我们在1998年我们的粮食就突破了一万亿。到去年是10616亿斤,这12年间,人口增加,特别是我们人均的GDP,由2000年的大概一千美金左右,到去年3700美金,生活水平提高,必然带来对农产品的直接和间接的需求,就加大了农产品,特别是对粮食的需求。那么我们给大家展示的,第一个,目前我们粮食的总量,尽管我们七年是连续丰收的,但是从人均占的水平来看,12年前的1998年是412公斤,去年是398公斤,如果今年比去年高,但是由于今年的人口在增加,我估计比去年相差不大。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00公斤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数字,因为全世界人均占有粮食比中国还要低,如果大势来看的话,人均比中国的人均还要低个四到五十公斤。当然我们不能给美国比,美国是人均1200公斤。我们给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确实是非常自豪的一个概念,我们13亿人,依靠我们有限的,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而且我们人均粮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与我们发展要求相比,我们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2年前,我们对粮食供需形势有一个叫粮食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担心的是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1998年是这个判断,但是十年以后,我们的2007年、2008年、2009年对粮食供需形势判断,是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紧平衡,就是说你没有宽松的余地。那么下一步我们担心的是,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我们的粮食生产,不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连紧平衡能不能维持住就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我们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我们粮食上了四个台阶,我们同期,我们的耕地、播种面积是下降了1.02亿,也就是说那个时期,我们的主要靠单产水平的提高,每一年是2.98,平均,每一年单产水平提升将近3个百分点,而1998年到现在,特别是“十一五”的前十年,就06、07、08、09,这四年间,我们的粮食单产水平在提高,但是粮食播种面积贡献率高达46%,也就是说科技,包括良种,包括单产水平的提升也逐年占到10%以上,而前20年,基本上我们的增长主要靠的是单产水平。

  第三,在考虑到农民的种田行为,在考虑到全球农业的竞争,粮食绝不可以高枕无忧,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个大的问题,要关注农民收入。你像企业也罢,一定重视农民收入,如果你不用到农民,包括你的农民工,包括你的加工厂的工人,如果它的工资水平不高,或者他的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比你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那么我们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低于国家的财政增长速度,我想一定是不稳定的。关注农民收入,我想了半天,讲不讲这个,后来我想,还得给大家提出来,和大家实际上不是没有关系,是高度相关的问题。农民收入去年5153元,扣除物价以后,5153,那么在去年,增长了8.5%的基础上,今年农民收入上半年现金收入3078,增长速度是9.5,甚至比去年同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而且是最近几年第一次超过了城市可支配性收入增长速度。然而农民收入的问题表现在什么?农民收入自己给自己比,这几年表现非常好,从2004年开始,分别增加了6.8%、6.2%、7.4%、9.5%、8.8%和8.5%,今年很可能超过8,2004年农民收入是2622,去年是5153,但是,城市居民收入去年17175,与农民的绝对收入差距是12022,相对差距是1:3.31,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是1:2.56,在1984年曾经缩小到1:1.7,这就带来一个大的问题,农民收入如果不能够和城市居民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如果不能和国力同步增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五中全会如果说要用两个字来表现,实际上就是说在我们“十一五”期间,如果我们是用两个字表现,是“强国”的话,“十二五”就是富民。大家注意到没有,调整农民收入格局,成为这次五中全会的一个主旋律之一,当然,主旋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要把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增加注重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怎么样增加农民收入?实际上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为什么差距大?不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这样,1978年到2009年,31年,我们算了一下帐,城市居民每一年增加了7.2%,农村居民每年增加7.1%,差距在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31年比,没有什么差别,主要就是1998年到2009年,这11年间,城市居民每一年增长9.5%,农民收入每一年增加5.7%,主要是差距在最近这十年,而最近这十年,不是差在近十年,而是差在1998年以后的五年,这五年每年农民收入只增长1%、2%,最高是4.2%,问题在这儿。 与此同时,第二个大的表现是区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非常大,上海去年已经是12400元,甘肃去年是2980元。贵州相差不大比甘肃,也就是说甘肃的农民和上海的农民是1:4.2的关系。怎么样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二个大的问题。

  第三个大的问题,劳动力。我们做农业企业的,可能也感觉到农民的工价在不断上涨,一方面我们在研究,我们还有一个亿的农民工集聚在农业,也就是说是一个剩余劳动力的表现态势,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每到2月3月,我们都会出现所谓的农民工结构性民工荒。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它表现在什么方面?那么这里面确确实实就是给我们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就是说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工业化和城镇化,中间有和失衡的地方。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继续转移出我们现在沉积在农业内部的八千万到一个亿的剩余劳动力,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确确实实要关注到,包括河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这样的传统劳动输出大省,他们现在的劳动力流动以后,那么集聚在农村的劳动力现在越来越表现出老龄化的态势。我们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在延续日本和韩国农村农民老龄化的现象非常的严峻。老龄化的现象的严峻,确确实实就表现出农民老龄化,农村空虚化,农业副业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绝非罕见。也就是说第三个大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问题,需要引人关注,和大家的工作,和大家的关注也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什么农民有诉求?有工资提升的诉求?现在确确实实在某些岗位,某些区域,某些领域,我们的劳动力和我们的产业布局,我们的城镇化是不相匹配的,这里面就有城镇化问题,也有工业化问题。

  第四个,农业的科技。农业的科技两个大的层面,大家有的是搞科技投资的,我们现在两个大的问题:第一,我们研发的农业科技,能不能跟上形势发展要求?我们与世界先进的农业科技到底有多大的差距?70年代有小麦,80年代有杂交水稻,90年代有个转基因的棉花,那么我们新世纪以来,重大的革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有多少?我最近看到材料,我们的玉米的研发,品种的研发,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是20年左右,我们在水稻方面,我们在世界位居领先地位,那么我们其他的品种呢?粮食以外的园系品种呢,特别是蔬菜花卉的品种呢,我们很多蔬菜花卉品种的研发,被牢牢的掌握在外资手里。我们的资源如此短缺,人口还在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还在提升,对农产品的需求可以说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我们是一个旺盛的需求态势,而其他的产业,包括钢铁产业、汽车产业都有一个需求制约,我们只有生产能力制约,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制约。也就是我们农业发展的空间很大,农业是个生生不息的长足产业,在中国表现非常强烈。但是怎么支撑这个生产?科技。

  第二,谁来转变,谁来转化成果,谁来推广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倒是寄希望在座的,可能有些先生和女士是从事于商业性的或者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介工作,我们是历来主张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国家要在基本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应该尽到应尽的职责,也就是公益性的农业科技,应该由政府,毫无疑问的由政府来承担相关的职能。比如我们其中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三年以内,覆盖到乡村的农业科技推广,叶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二个层面我们当然寄希望与专业合作社,它的需要,它的产品,无论从生产还是到加工,自己有兴趣来做这个事。第三个,大量的民营的、市场化的、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组织。比如提供互帮组织,提供生产资料供给,提供农产品加工,包括运销,在座肯定有一部分女士和先生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也就是说在农业科技的推介方面,我们是欢迎大家来投资这一块,来关注这个领域。这是第四个大的问题。

  第五个大问题,搞农业也好,农村经济,必然要涉及到土地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耕地18.26亿亩,我们农副经营面积,现在占2.5亿农副经营,平均是7.3亩,全世界最小的规模。有人讲,中国永远不可能达到美国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不可能达到欧洲国家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美国农场200公顷,欧洲国家20—40公顷,日本和韩国也是平均3公顷,中国最多是半公顷。中国达不到美国的水平,但是中国绝对有可能超过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城市化一方面推动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那么就为我们的现代农业,为我们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一个前提和条件。现代一个农民经营半公顷土地,十年以后经营一公顷土地,20年以后经营两公顷土地,我个人看,是绝对有可能的。事实上中国区域太广大,现在你到黑龙江,到农村企业看,某些家庭经营一百公顷,甚至一千公顷,这种家庭举目皆是,也就是说黑龙江的农垦,黑龙江的农村,在很大程度上有美国农业经营的模式。在上海,在北京这样的郊区,你可以看到日本、韩国农业经营的模式,丹麦、荷兰的农业经营模式,当然也包括爱尔兰这种经营模式。这里面就有这么一个先进模式涉及一个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我们去年全国,我给大家报告了12.4,最近一个时期统计是13.1,那么事实上上海已经高到60%了流转面积。浙江全省是30%,乃至于黑龙江,最近统计是25%,下一步我想从事现代农业,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关,那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带来一个问题,第一,向谁流?流给谁?流给种田大户,还是合作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二,流转以后干什么?会不会出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我可以鲜明的告诉大家我个人的观点,流向谁不重要,但是流来以后干什么很重要,绝不可以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绝不允许违背三中全会的要求。因为三中全会在土地流转方面有“三个不得”:“不得损害原承包户的利益,不得从事非农化,不能改变土地的原来的属性。”流给谁不重要,但是绝不可以非粮化、非农化。第其二,一定不能侵害农村的利益,让农民共赢、三赢可以,但是不要单纯的企业的盈利。

  第六个大问题,金融保险问题。昨天晚上晚宴的时候也有同志提到,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离不开金融支撑,离不开保险事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农业可以不给金融部门打交道,现代农业一定要给金融部门打交道,但是,我告诉大家,第一,金融现在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表现在农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我刚才给大家报告,我们即便在新的金融机构,现在240多家来测算,全国2859个县,3.9万个乡镇,即便一个县有一个新型的金融机构,也是2800多个。现在一方面,从农村各大商业金融机构,集中在省城,中等城市,县以下的业务在萎缩。另外一个方面,大量的乡镇在金融方面有需求,就是一个乡镇里面一个金融机构都没有,甚至连信用合作社都没有。所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组织创新的问题,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针对金融机构提供专门的政策扶持,让金融机构有投向农业的积极性,投向农业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这个专门的金融政策,在座的很多都是投融资方面的专家,比如准备金政策,比如所得税、营业税政策,包括补贴政策,甚至包括单向以后的兜底谁来兜,都是特殊的政策。我们发展方向很清楚,一方面在金融机构上创新,在死水一潭的农民金融市场,或者叫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让它活起来,各种金融机构要进入,新的金融机构要产生。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财富担保公司,包括各种各样的,包括民间金融等规范问题。

  第二个是产品要创新;

  第三,要有特殊政策。

  第七个大的问题,保险。保险和金融也是密切的联系在一块的。现在我们在农村搞调研,一个反映农业保险,你比如今年,包括最近的海南,频发洪水,洪水以后对农业影响最大的一个是什么?种植业有影响,畜牧业也有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渔业,一遇洪水就免费增值放流,农业部搞一个增值放流,每到春天的时候,就拿鱼苗放到江河湖海去了,使江河湖海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一场大水,那么养殖专业户承包了十亩水面,一百亩水面,好了,一场大水,全都免费了,鱼全跑到江河湖海去了,免费了,免费是件好事,但是对当事人来讲,那就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讲,怎么样重视农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畜牧水产业的农业保险问题,因为农业保险和农村金融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对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来讲,全世界都一样,做农村金融,做农业保险,相对于七大金融、七大保险来讲,主管部门积极性不高。我说的主管部门就是说,或者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兴趣不大,因为很容易出现亏本,很容易出现风险。一个就是自然风险。第二个就是道德风险。尤其是保险的道德风险。一家养了一百头猪,参加保险,一家养一百头猪,没有参加保险,参加保险的那一家猪的死亡率绝对超过没有参加的,第一,参加保险漫不经心,第二,我没有参加保险,我的猪死亡了,我可以牵到你这个地方来,让你去索赔,索赔完了以后,我们二一添作五,我们双赢。人的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一目了然,索赔、勘查,都很容易,但是,种植业,特别养殖业的保险事业怎么开拓?抵押物是清楚的,在猪的世界里面,哪只猪死了,哪只猪活着,看的很清楚,在人的世界里面怎么看清楚呢?所以里面有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

  第八个大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其实也是大家需要关注的,为什么这么讲?五中全会提出来,要建设农民美好的幸福家园,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六年提出来的一个目标,那么新农村建设,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大量的人口、大量的劳动力要迁移,城镇化的规划在增加,城镇化的面积在扩大,一般新农村建设怎么搞?这两个区域,两个主体,两个领域怎么结合?我今天没讲城镇化问题,为什么我们叫城镇化,而不叫城市化?我们更多为什么要关注中小城镇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为什么要关注现在已经在外流动的1.57亿农民工的就地城镇化,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实际上给新农村建设是联系在一块的。那么新农村建设怎么建?有四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规划问题,它是事关生命力,事关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产问题。

  第三,生活问题。

  第四,生态问题。

  我们讲新农村的规划,要给城镇化协调起来,我们讲城乡统筹,第一个大的统筹就是城乡规划统筹。我这里面讲不外乎是为了克服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都有一个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里面也有这么一个问题。规划,那么城镇化在扩大,势必要占用耕地,那么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迁移以后,也有一个规划重整的问题,这个规划能不能适应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的长足需要。第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支柱产业的发展,我们讲华西为什么是发达的,河南的南街村为什么是比较现代的?其实给这些区域,给这些村庄支柱有支柱产业密不可分。第三,生产,我们搞产业的目的,生产不是为了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包括五中全会,富民,我们的理念是富民,我们不是为了生产经济,为了经济增长而增长,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所以这次五中全会有一个很大的理念,就是为了把强国变为富民,民生问题,表现在农村,也就是说生活问题。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改善。第四个,生态,新农村建设是个什么样的?中央曾经提出来生态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风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五句话的要求,遗憾的是有些地区,四句话都忘了,只记住村风整洁,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房子,除了修房子好象就不是新农村建设。这次中央提出来,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那么农村,生生不息,全世界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发达国家的农村是什么样的?我们有的地方搞偏差了,一味的强调农民的土地的集中,农民住楼房,农民住公寓,全世界的农民都没有住公寓的,中国农民住公寓,全世界的农民都没有抗着锄头上电(600627,股吧)梯的,中国这种现象绝非仅有。所以我们讲生态,实际上我们的规划,我们的生产,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态环境要好,农村要像个农村的样子,错落有致,有山有水有桥有路,抬头看天,天是蓝的,低头看地,地是绿的,这就叫生态,就这么简单的两句话。

  第九个问题,我想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选择,大家知道,我们继续着工业化,如果说32年前,我们靠工业化支撑我们32年平均每年GDP增长9.8%,未来的几十年我们要靠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在我们国家到底怎么样发展?为什么我们叫城镇化?而不叫城市化?其实这两个字没有混,我个人原来也以为这是一个字眼,现在我越来越体会到我们中国要搞的是城镇化,而不叫城市化,因为北京、上海这这样的地方已经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我们北京的人口流动是一千九百万,上海也是一千九百万到两千万,幸福指数直线下降。与此同时,农民要转移到北京,转移到上海这样的城市成本越来越高,为什么长时期工业化的成本很低,而城镇化的成本很高?工业化的成本很低,是因为乡镇企业也罢,我们讲的工业化也罢,我们的土地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报酬是低成本的,要素资源是低成本的,所以就构成了我们的低成本的工业化。而相对于低成本的工业化,为什么城镇化会很高呢?特别北京、上海,他们有人算帐,农民变市民,在北京前两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60万增加,为什么?今天是农民,如果他明天成为北京市民,第一,政府提供廉租房,房子要提供,子女教育给他提供吧,社会保障要提供吧,就这些固定资产投资是多少?60万,一个农民变市民就是60万,我们有那么大的财力吗?反过来讲,在郑州,乃至于我们中等城市,洛阳、开封这样的地方,甚至在县城,如果农民到县城居住,你说不叫城市吗?不叫城镇化吗?一样叫城镇化,一样被城镇化,我问,一个农民在北京生活的固定开支大,还是在开封,还是在我们的县,固始县也罢,新乡县也罢,这样的县里面集聚层次低,肯定是县城层次低。所以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我们需要发展的是中等城市和县城,城市类别有一个中等城市和县城。第二,区域是河南、四川、重庆这样的中西部地区,他们的城镇化水平、30、35、36,低于全国46.7还有十个百分点。而北京,包括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城市化,已经高达70%以上了。所以重点区域是中西部地区。第三,重点人群,现在我们已经转移出来的是1.57亿农民工,60%是80后、90后,我们与其说现在农村的40、50转移困难,要把他们城镇化,还不如把现在已经在城市就业、居住的,但是户籍还是原户籍的这一部分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我们的着力点。第四,城镇化需要解决就业,需要解决住房,需要解决子女教育,需要解决社保。就业和产业转移联系在一块,住房和我们政府的廉租房制度联系在一块,子女教育和我们国家的城乡居民共享教育资源联系在一块,我就不展开讲。

  所以我给大家列了这么八个问题,其实要列十个二十个也可以列的出来,但是,作为投融资来讲,或者讲我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的时期,需要关注的是这几个更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