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后金融危机时代农业产业化的路怎样走

后金融危机时代农业产业化的路怎样走

作者:黄连贵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继续在促增收中挑大梁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在保增长促增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黄连贵首先介绍说,农业产业化平稳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数字最有说服力。他说,当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其中龙头企业8.15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852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3万亿元,净利润2293.53亿元,上缴税金1121.33亿元。全国共有1703家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记者问农业产业化如何成为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渠道时?黄连贵说,金融危机对于农业农村经济最直接的不利影响就是造成大量农民就业和增收困难。据统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停工停产,最为严重的2008年秋冬季,有1200万—2000万左右农民工返乡。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在农民工大量返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重要时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迅速做出反应,发出了携手农民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积极倡议。倡议龙头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秉承农业产业化的宗旨和本质,努力做到不裁员、不降薪,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与农户紧密连接,共克时艰。截至2008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701.81万人,比2007年增长12.4%,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2544.61万人,比2007年增长7.9%。2009年中小型龙头企业用工有所减少,但大型重点龙头企业提高产能、增加用工的幅度比较大。

  他认为,克服金融危机要进一步彰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的优越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特点,也是与其他工商企业的本质不同,就是从政策要求到制度安排,都要求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各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看,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减缓了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保障农民收入,通过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2008年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值达到1.56万亿元,为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9808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1797元。2000年以来,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户均增收,年均增幅达10%左右。

  继续在保增长中下功夫

  在提质量扩内需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供应的生力军。多年从事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黄连贵说,这一点表现得更是十分明显。

  他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以894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000多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8万多家中小龙头企业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类服务组织,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已经成为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重要组织载体和供给者。据统计,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加工农产品食品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例超过30%,许多城市“菜篮子”产品三分之二由龙头企业供应。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标准化生产,实施产加销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现在,全国龙头企业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的达到8676家,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有1.62万家。获得“三品”认证的龙头企业达1.24万家,产品涵盖9600多个,其中种植业面积达7.13亿亩、牲畜饲养量3.28亿头、禽类饲养量46.12亿只、养殖水面面积2567万亩。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不少龙头企业成为奥运食品供货商,为奥运健儿和国际友人提供了安全放心的优质食品,有力支持了奥运会在中国顺利圆满举办。

  谈到拓展产业链开展区域合作,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时,黄连贵说,在强化产业链上游建设上,我们正大幅度地增加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08年,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投入总额达1413.2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3.92亿元,农民培训投入449.31亿元,生产资料垫付321.69亿元,其他投入168.36亿元。

  推进集群发展方面,主要是大型龙头企业进园区,带动中小型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集群发展,抱团抵御风险,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安徽肥东县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由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40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2008年销售收入37.6亿元,利润2.6亿元,建设40万亩生产基地,辐射带动27.8万户农户。

  实施跨区域合作,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关键是龙头企业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河南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9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27家,推动食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2008年食品工业的规模超过3500亿元。

  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请黄连贵副主任谈谈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他说,抓住后金融危机经济企稳回升的重大机遇,推进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应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提升、优化和拓展,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辐射带动力;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和城镇化活力;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是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形成以优势产区为基础、优势产业为依托、优势企业为核心,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聚区,有利于快速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快速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带动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民就业。

  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关键环节,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标准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园艺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责任追溯,确保优质安全农产品原料供给,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条,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实施跨区域经营,扩大基地规模。

  以产销联盟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

  产销联盟是促进产销衔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把产地与销地、生产与加工、加工与流通结合起来,更加快捷高效地适应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是后金融危机阶段加快龙头企业调整产业和市场结构,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通过农超对接、合同订单、产销衔接等方式,发展生产型合作社与生产型企业间的联合、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批发市场与物流企业间的协作,形成三者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大联盟,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物流配送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产销间的高效、快捷、有序的衔接。

  以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为着力点,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的重要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合作组织,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全面推进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以要素入股、产权联合等方式,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依托龙头企业,吸纳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竞争,增强服务功能,维护行业内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以运行监测为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化制度建设。

  适应应对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际需要,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制度。分行业、分地区掌握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供求、价格变化、国内外贸易以及带动农户等情况,为国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农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完善动态管理制度,按照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原则,实行定期监测评估,坚决取消带农增收效果差、履行社会责任不好的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将那些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企业充实到重点龙头企业队伍,保证重点龙头企业的水平。健全龙头企业培训制度,对重点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地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服务农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