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打工收入持续增长

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打工收入持续增长

作者:汪文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在今年的两会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借以增强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而实现以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目的,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国家为此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改革以减轻众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一些地方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以增加打工者收入。但是,要真正实现以内需扩大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目的,绝非易事。因为,城乡居民收入的每一点增长固然都会令其消费能力有所增加,但是,只有可持续的收入水平提高,才会造成社会消费水平的稳步提升,进而才能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由此,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方是我们所应追寻的目标。这里,单纯的分配层面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蛋糕无论怎么分也是分不出更多蛋糕的。

  社会财富的增长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普通消费者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亦在于其生产技能、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而这也正是当前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所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中,许多企业通过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以人均产出效益依、生产规模大的微利经营模式,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但是,这种微利经营模式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受制于人均产出的低效益,难以持续增长,而企业总产量的扩充固然会扩大就业,但却无助于每个打工者的收入增长。例如,若一个打工者创造1万元产值,利润率为10%,则企业与打工者只能在1000元的纯收入中分配,从而打工者的最高收入也不会超过900元,而企业若雇佣1000名员工,企业收入可达10万元,若雇佣1万名员工,其收入可达100万元。由此可见,在单一打工者的生产力难以提升的情况下,企业产能的扩充在企业与打工者之间造成了收入的两极分化,这也是社会范围内收入差距悬殊的重要因素。显然,要有效地增加打工者收入,单纯要求企业方面让利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如果工资水平超出打工者的人均产出效益,企业势必亏损,而且生产规模越大,亏损就越大。因此,要扭转企业与打工者之间的收入两极分化趋势,必须要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不断提高每个打工者的生产力,从而在打工者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工资水平、利润率的同步增长,实现企业与打工者的共赢,而这也就构成了企业自身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事实上,作为打工主力军的农民工已经以自己的行动将这一课题摆在了许多企业面前,如果企业不能实现自身增长方式的转变,墨守成规,势必要面临用工荒,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要在企业中取得收入,而且要求收入的不断增长,要在企业发展中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

  由上所述,如何提高每个打工者的生产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城乡居民增收的重大挑战。对此,国家从扩内需、促增长的战略任务出发,已明确提出了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主张,关键是要把中央的这一决策落实到每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去。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关方面应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扩大内需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引导中小企业投融资的重要性。

  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清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意义。为此,大力促进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应是当前最为有利的政策着力点。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超2亿人,一个农民工一年的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如果在未来数年内农民工的年纯收入能够提高到2万元、3万元,那么,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就会每年增加4万亿到6万亿元,这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均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