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夷陵区为破解“三农”难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以发展循环农业为抓手,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大循环、农业内循环、企业小循环、农户微循环,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做法是:
以产业大循环带动农村经济。高标准建基地。产业基地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源头活水”。我们通过捆绑项目,每年投入基地建设资金达到3000万元以上,建设精品柑桔10万亩、高效茶园5万亩、标准养殖园165家,产业基地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荣获“中国柑桔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省水果大县(区)”等称号。去年,全区农村三大支柱产业柑桔面积达到35万亩、产量40万吨;茶叶面积超过17万亩,产量突破1万吨;生猪出栏90万头,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建成专业村142个。柑桔精品果园建设标准成为“国家标准”,被农业部在全国推广。高起点建园区。坚持把园区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紧紧依托夷陵经济开发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近几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达到4亿元,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机遇,规划了夷陵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新上萧氏高科技茶产业工业园、稻花香包装工业园、邓村绿茶万吨出口加工基地、坤艳中药饮片等重点项目,预计到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将突破300亿元。高质量抓联结。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高质量编制了循环农业“1+9”规划,完成了12个乡镇集镇规划修编和111个村庄规划,以规划为龙头科学组织实施。同时,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组织84家区直单位、16家企业联系120个行政村,帮扶项目资金35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6.8%;规模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增长40.7%;全地域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28%。
以农业内循环提升综合效益。推广新模式。我们探索推广了五种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即以农作物共生互利为基础,间作套种为内容的精细农业模式;“桔(茶)园-山地鸡”、“稻-虾连作”等立体开发和立体互补模式;农业用水减量化和农药化肥减量化模式;“种养加”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初步形成了农业为工业提供稳定原料,为养殖业提供安全饲料,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的循环格局。5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普及新技术。大力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能、节药、节力为重点的“五节”技术,突破柑桔深度加工开发和储藏保鲜、茶叶智能化生产线运用和精深加工开发、畜牧规模化养殖环保、特色产业保鲜加工等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单位土地的生产效益。精品桔园亩均产量达到2500公斤、产值5000元,市场零售价最高达到5元/个;高效茶园亩均产量113公斤,名优茶占70%以上,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最高收益突破了8000元。打造新亮点。我们把循环发展理念导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龙泉镇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借鉴仙湖试验区经验,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快建设以稻花香集团为依托,以柏临河为轴线的“一城两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即龙泉酒城、现代庄园和精品桔园。通过近一年的建设,该片区得到较快发展。龙泉镇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6.5亿元,增长40%;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54元。稻花香集团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
以企业小循环做活市场主体。做大龙头。坚持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大力实施“亿元龙头”培植工程,重点扶持以稻花香为龙头的粮油加工循环企业;以京都奶牛为龙头的养殖循环企业;以萧氏集团为龙头的茶叶循环企业;以晓曦红为龙头的柑桔循环企业;以昌伟农贸为龙头的畜牧循环企业。截至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5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产值过亿元的10家,去年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稻花香集团“五级循环”发展模式建立以后,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16亿元猛增到去年的55亿元。做响品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奖励政策,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知名品牌的分别奖励30万元,对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分别奖励3万元。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品牌拥有4件“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以上知名商标达到13个。萧氏茶叶集团坚持以质量求效益,以品牌求市场,先后成为全省首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的茶叶生产企业。去年,“萧氏”成为我区第二个荣赝“中国驰名商标”的本土品牌。
以农户微循环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循环理念。以新型农民培育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强化循环意识,自觉履行环保、节约义务,鼓励使用绿色环保产品,抵制浪费资源行为,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东西泉村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全面推进“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工程,全村“柴草无乱放、垃圾无乱堆、粪便无乱流、污水无乱泼、家禽无乱养”,讲文明、讲卫生、讲生活质量在该村蔚然成风。建设生态家园。以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饮水难、住房难、行路难”为重点,出台“惠民计划”,实施交通通达畅通、安全饮水入户、生态家园洁净、通讯信息延伸和农房美化改造等五大工程,水泥路通村率达到100%,解决了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对3000多户农房实施了改造,累计建设沼气池7.5万口,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逐步形成“猪-沼-楼-田”“四位一体”的农户微循环经济模式。我们计划3年之内生态农户达到5万户,70%的乡镇实行垃圾集中处理,3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