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是典型的以农牧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层面的矛盾和问题,该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制约。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不能清醒认识和化解,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将受到严重制约。
矛盾一:农牧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与其主体地位不相适应 西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牧民对建设新农村,没有清醒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其主体地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农牧民在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经济负担不断减轻、各种权益不断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而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并未相应提高,严重影响了农牧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意识变为自觉行动的发挥。
矛盾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与发展现代农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不相符合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有效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牧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发展现代农牧业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多数农牧民还没有跳出传统种养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缺乏思路和信心,进而直接影响其发展。
矛盾三: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合理转移与留守农牧民老龄化趋势严重 西部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农牧区社会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当前农牧区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合理转移与留守农牧民老龄化趋势严重的矛盾,导致农牧区现实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以巴彦淖尔市为例,现有农牧区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这部分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传统观念较浓,市场意识不强,知识技能单一,缺乏发展创业冲动。要把这部分人培养成适应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新型农牧民困难较大。
矛盾四: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与农牧区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近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广大农牧区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与农牧区设施建设滞后。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基层组织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二是农牧区精神文化设施落后,无法开展农牧民科技文化培训等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三是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严重滞后,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社开展实用科技培训不够。
矛盾五:乡镇“责大、权小、能弱”的困惑 改革后的乡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乡镇政府“责大”与“权小”的矛盾。撤乡并镇后,乡镇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但由于现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乡镇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乡镇政府“责大”与“能弱”的矛盾。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税费改革后,乡财县管,乡镇财力有限且负债严重,投入严重不足,使其社会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部分乡镇干部年龄趋于老化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矛盾六:农牧区基层党组织责任重大与其现实承载力严重不足 西部欠发达地区村社基层党组织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承载力严重不足。一是党员队伍和村“两委”班子老龄化,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二是农村改革及政策变化,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失去了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资源支撑,致使聚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三是责任与权利、付出与报酬的失衡,使一些村干部不想作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