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价格涨涨涨
非典过后,与全国各个行业的恢复性增长相适应,农副产品也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反应:夏粮丰收,价格上扬,让受到非典困扰的农民有了难得的笑脸。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一产不但赶上了二产、三产的发展步伐,农产品价格也一路上涨,而且涨价速度超过工业品涨价速度,这是多年来所没有过的。由于遭遇多年未见的多雨天气,秋季农作物受损,导致蔬菜价格也一路上扬,高位时0.5公斤小白菜的价格相当于一公斤的苹果的价格!棉花价格更是一路上冲。不光是农副产品,连与粮食生产相关的畜牧业也沾上了喜气,生猪、肉牛、肉鸡的价格一路飙升。
多年困扰农民的农副产品价格低迷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
现在,除了白菜萝卜等少数的大路蔬菜和冬季大棚蔬菜外,农副产品基本上已经收获入库,应该是农民朋友年终大盘点的时候了。面对牛气十足的市场,不少农民又产生了惜售心态:市场形势这么好,说不定明天还会涨,等等再卖吧。
农副产品价格为啥涨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先后进行过两次改革。一是上世纪80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上世纪末的土地延包。农民经济收入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以后,一直处于平稳过渡阶段,没有大的变化,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将近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长速度相比极不适应。连续20年,农民收入处于相对缓慢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倾斜、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快速膨胀,使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不断提高,而且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城市对农村的依附程度越来越低,市民的收入和生活基本上不受农业收成的影响。相反,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机、化肥、农药等的需求有赖于工业的支持,农业对工业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步放开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进口限制,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大的冲击。因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长时间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之一。
尽管有以上诸多不利因素,今年的农副产品还是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好形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专家分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粮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的影响,二是今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是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倾斜。这是近期的原因。远期的原因有:一、长期对农业用地保护不力,造成土地撂荒;二、各地争相设立开发区,只占地不开发;三、不少城市以经营城市为由,大搞买地卖地活动,迫使农民退出土地;四、退耕还牧还草还林还水等政策的落实。这些都造成可耕地总量在逐年减少,农产品产量也随之逐年减少。以粮食生产为例,除了1998年,我国连续6年粮食获得丰收,但总产量持续6年负增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总量的减少。特别是这些年,我国在原粮加工、食用油加工、纺织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已经出现连续三年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的窘况。
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如上诸多的市场要素同时起作用,今年的农副产品涨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理性对待是上策
农副产品的涨价让总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农民有了一次开怀大笑的机会,而城市居民应该是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受害者,但我们并没有听到多少市民们对此有太多的怨气。虽然也有部分市民对今年的农副产品涨价有微言,但远没有达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分析其原因,专家指出,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只有15%左右,而且是在连续多年价格低迷的基础上出现的,实在是恢复性上涨,就像早上没有吃饭,到中午多吃了点儿一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这种上涨,有弥补历史欠账的作用,也是市场规律的结果,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农业问题如果近期没有能力补血的话,也决不能再抽血了。农副产品价格已经偏离了市场规律。
专家分析,1993年前后,小麦在几个月内由每公斤1元涨到2元,上涨幅度达百分之百,现在也仅仅是恢复到每公斤1.5元左右,还不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的玉米也是在往历史最高价位上靠,能否靠得上去还是个未知数。
这样看来,农副产品价格还有上涨空间。但是,对待农副产品涨价,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囤粮不卖,也不能持币观望,更不能盲目消费,要因需要而购买,理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