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抗灾能力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
解放后,我省修建了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上个世纪
60年代的根治海河,70年代的机井会战,八九十年代大搞节水灌溉,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水旱灾害频繁,我省粮食产量曾经长期低而不稳,波动很大。正是因为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在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90年代粮食产量比建国初期净增了4倍多。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干旱缺水和突发性大洪水威胁依然严峻,减产的幅度随着产量的增长趋势同步增大。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失修、配套不
全、设备陈旧、损毁报废严重、工程防灾抗灾标准低等问题。1996年大水中虽然取得了减少淹地133万公顷,减少经济损失960亿元的巨大胜利,但经济损失仍高达456亿元。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还有6万多平方公里,年均流失地表土2亿吨。全省灌区的灌溉渠道防渗长度仅占总渠道长度的17%—18%,渠道险工段长占渠道总长的48.6%,建筑物老化损坏率为35.7%,而且还有许多临时性维护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50%。
保持粮食安全和农业稳步发展,不可能寄希望于靠天吃饭。实践
证明,凡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抗灾能力就强,粮食产量的波动就小。在同样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张家口市只有1982年一年增产,1989年实际产量甚至低于1949年。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石家庄市夏粮减产幅度最大年份也只有22%,秋粮减产只有3年,减产幅度均小于10%。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组织
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国家政策调控作用和社会公众的投入主体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深入持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疑是夯实农业基础的治本之策。
“有水满地流,无水贵如油。”在水资源时空分配十分不均的情
况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至关重要。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专家建议,要把节水灌溉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和一项革命性举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高节水灌溉的科技含量和实用效果。引导农民由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用水方式向现代农业的节水高效用水方式转变,建设节水型农业体系。
我省还有230多万公顷耕地是旱田,资源性缺水的省情决定必须
把旱作农业节水方式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专家建议,针对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耕地调蓄能力差,跑肥、跑水、跑土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大力实施旱作农业工程,通过坡改梯田、改土培肥、生物埂建设、旱作集雨设施工程建设等,建成保水、保肥、保土的旱作基本农田。在旱作农区实现传统的广种薄收向精种高产转变,遇旱抗旱向长年科学抗旱转变。
眼下正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时间,明年的丰收,需要今年的耕耘奠基。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