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会议的无果而终,标志着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的启动仍在未定之数;全球十大NGO又发出批评“备忘录”挑战WTO的权威
对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来说,2003年无疑流年不利。坎昆会议的失败,标志着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的启动仍在未定之数,各成员之间的分歧一时难以弥合。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十大NGO(非政府组织)对WTO也发出公开挑战,对WTO标榜的“公平”、“透明”和“讲规则”的标志性符号提出质疑。
今年7月,十大NGO向包括WTO秘书长、总理事会主席和WTO第五届贸易部长级会议主席在内的5大机构同时发出了“增进世贸组织内部透明度和参与度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建议改变现有的暗箱操作的决策机制,改变 WTO现有的不公平、不透明的议事程序,让发展中成员国享有平等权利。
长达一万多字的“备忘录”,列举了WTO在不公平、不透明和不民主方面的23条“罪状”,并出现了“歧视”、“独裁”、“威逼”、“勒索”、“政治压力”、“不可饶恕”等似乎与 WTO不相干的字眼。
“备忘录”指出,“多年来我们愈益关注到欠缺合适的议事规则,缺乏透明度,决策过程缺乏大多数成员的参与,或将大多数成员排除在外等问题”,而这些错误发生“在一个如此重要的国际组织中”,“简直令人震惊”。这些行为已“影响到数十亿人的生活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更是“不可饶恕”。
“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左”,是这些机构对WTO持批评态度的根本所在。
联合发出“备忘录”的是:第三世界网络、国际乐施会、公共服务国际、WWF国际、国际环境法中心、环球南部中心、农业与贸易政策学院、非洲贸易网络、国际性别与贸易网络和TEBTEBBA国际土著人权中心。
“共识”和“政治压力”
“备忘录”明确指出,WTO规则之所以对穷国和富国带来不平等的处境,根源在于WTO“决策程式的不透明和不民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WTO决策程式的不民主,首先体现在向来被认为是WTO民主作风的 “共识原则”上。众所周知,WTO的很多决定都是通过“共识”做出的,初看起来,这非常民主。但在实践中,所谓的“共识”只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内部达成的共识,其他国家则属于被请“加入共识”。相反,如果一个或少数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意时,即使大多数国家都同意,也属于“尚未达成共识”。
“向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压力”,是WTO决策程式的另一不公平体现,包括使用WTO之外的杠杆效应。如对于那些不同意发达国家立场的国家,往往拿双边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贷款及更多的政治事务压力“说事”。甚至连发展中国家与WTO有关的官员任命都受牵制,如一些被国内认为工作很“有效”的外交官,却被撤离日内瓦的工作岗位,原因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成员多次向他们的领导抱怨”。
至于“议程过满、会议过多”,更是将人力和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们不能有效地参与如此多的会议,而按规定,如果不亲临会场表达自己的观点,它们就被视作同意。
按照如此不公平决策程序确立的“规则”,一旦制定就很难,几乎是不可能修改,除非是主要发达国家提议修改或支持修改。如乌拉圭回合的许多规则和协定,都是在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和通过的。许多国家在尚未彻底明了协定的技术细节和含义前,就在包括农业协定和知识产权协定上签了字。
而正是凭借《农业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富国“合法”地向世界市场倾销农产品、价格高昂的药品及其他消费品,令上亿人的生活和生计遭受毁坏。而富国却利用对他们有利的“产权协议”频频起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彩电、钟表、化工等倾销。
“伪冒指导委员会”出现
“备忘录”指出,部长级会议筹备过程中缺少透明度的表现有:“非正式”、不记录在案及排他性的会议太多;尚未经成员同意的草案即送到部长级会议上,并作为谈判的基础;非正式“代表团团长”会议替代了常任理事会会议;会议召开的通知时间很短,从而以部长级会议即将召开为由拒绝分歧意见;重要文件的语言文本不全、只有英语以及秘书处的中立性值得怀疑等。
筹备过程中的不透明,使WTO的谈判变成了“由主席驱动而不是成员驱动”。这一现象在多哈会议筹备阶段已经出现,而到坎昆会议筹备时竟然已经“制度化”了。如议题的磋商正愈来愈多地在双边基础上或在小组代表团之间,由工作组主席(或常任理事会主席)主持进行。许多国家被排除在外。这导致了成员国与主席之间,而不是成员国之间的磋商谈判,而磋商的记录不对外公开。而坎昆会议的筹备过程中,还给予主席个人前所未有的权利。这些主席既未经过各成员的适当选举,也未有明确的职责规定。主席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各种磋商,而这些磋商大都是非正式的。
“备忘录”还分析认为,筹备会议的不透明趋势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如2003年的坎昆会议部长级会议的筹备过程中,某些国家组织了所谓的“小型部长级会议”,仅邀请主要的发达国家、几个发展中国家及世贸组织秘书处的高级官员参加。事实上这制造了一个未经选举的伪冒指导委员会,在磋商过程中排斥了大多数成员。这实质上是平行决策体系的建立,是对大多数未被邀请成员国的极大歧视,损害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本质。
开幕式即定宣言草案
“部长级会议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很多,如缺乏一个发挥作用的、有效运转的大会,无正式文件的封闭的会议损害透明度,各成员的观点遭到忽略并未在谈判文本中反映出来,“绿室程序”将一些成员排除在会议之外等。
“备忘录”对“为了获得会议的赞同而滥用开幕式”更是给予了批评,认为在开幕式上就“通过”宣言草案,并作为部长级会议谈判的基础,显然是不民主的。会议的开幕式原本是礼节性的,而重要决定通常在会议的第一场会谈中才做出。
但在多哈部长级会议上,隆重的开幕仪式却被用作通过将颇有争议和分歧的部长宣言草案,作为会议谈判的基础(该草案并未经常任理事会同意转送到多哈会议上,而且许多成员国要求不要将其作为多哈谈判的基础)。各成员国根本没有机会讨论、评议或建议修改、替代文本的机会。各成员的观点遭到忽略,文本如何起草、谁起草以至谁授权起草等,对各成员国都不公开,更不用说对公众公开了。
至于主席或所谓的“主席朋友”的选举就更不民主。如在多哈会议上,主席就是自行选任“主席朋友”来就具体有争议的议题展开谈判,“主席朋友”的标准不为人所知。不过事实表明,那些被任命为“主席朋友”的人,都来自支持发起新一轮谈判——包括就新议题谈判——同一类别的国家,而持不同观点的成员国(如意见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就不被选中。
WTO可信度被动摇
目前,WTO离其自身本应支持的原则──透明、非歧视、程序公正等愈来愈远,形成了自上而下、独裁和不民主的会议过程。正是因为缺少合理的程序,才产生了更多不透明的“非正式会议”,促成了许多不平衡、不适当的规则和协定诞生。
事实上,世贸组织的机制存在着严重问题,且已经影响到世贸组织的合法性和可信度。为此,“备忘录”对 WTO 提出了一揽子的改革建议,包括程序的公开、决策的透明、谈判的民主和常设机构的公正等。
其中,“备忘录”对WTO所持立场给予了明确要求。如“发展中国家不应受制于经济和政治压力”,即发达国家不应施加压力(有时等同于威逼和勒索),让发展中国家与其立场“保持一致”;也不应利用贸易优惠、双边援助、军事援助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等,作为杠杆来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同意。
另外“必须在所有成员国都做好技术准备后,方做出决定”。即在所有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够理解议题的技术性质,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后,决定和协定才应做出。还有,“发达国家应在不提出新要价的情况下,同意解决发展问题”。发达国家应在“特惠及差别待遇”建议方面,表现得更乐于合作。
“备忘录”预言,如果WTO不能改变现行的这一错误的决策机制和程式,那么所谓的改革现行规则和要求谈判公平等努力,注定只有一个结果——失败。(文/杨眉)
来源:财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