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中国大量采购美国大豆小麦对国内相关期市的影响

中国大量采购美国大豆小麦对国内相关期市的影响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由国内小麦供需关系分析显示,中国并不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小麦,即使组织小麦进口,其意义也仅属于象征性质。

  近日据有关媒体报道,中美两国签署了总价值60多亿美元的采购飞机、飞机发动机、汽车的美对华巨额出口合同。与此同时,中国还将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由此将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在此笔者试对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的背景、原因及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探讨和浅析。

  缘何大量进口

  维护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是中国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部分产品具有劳动密集性、生产成本低廉、竞争能力较强等优势,由此而导致中国与美国贸易关系存在中国存在较大顺差、美国存在较大逆差的对比关系,并引发美国有关方面责怪中国向美国市场“输出通货紧缩”,即认为美对华贸易逆差成为美国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由此美国有关方面对中国人民币施加渐趋沉重的升值压力,由此不但中美两国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关系受到渐趋严峻的考验,而且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平稳也受到渐趋严峻的考验,由此而导致中国与美国签署巨额进出口贸易协议。对此市场普遍认为,此举是中国为缩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而采取的积极措施。美国商务部长认为,上述巨额进出口合同的签署表明中国希望与美国建立更好的贸易关系。他认为,此举将增加美国公司的收入,支持美国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美国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并推动美国经济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

  平衡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仅为中国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次要原因。国内大豆市场供需关系依赖适度进口以弥补供应缺口。大豆国内产量显著低于国内用豆需求消费量,因此仅有组织大豆进口,才能满足国内用豆需求消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大豆食用需求消费和压榨需求消费双双显著增长,而大豆国内产量则缓慢增长,大豆国内产量规模及其增幅小于进口量规模及其增幅,国内大豆供应结构呈现国产大豆供应为辅、进口大豆供应为主的对比态势,由此而导致国内大豆供应缺口逐渐扩增,大豆进口规模也得以显著增长。

  对连豆利多利空双向作用。

  根据美国农业部11月最新出台的供需报告数据显示,国内大豆产量维持1620万吨不变,大豆需求消费量由10月的3686万吨增加至11月的3781万吨,增幅为95万吨,其中压榨需求消费由10月的2830万吨增加至11月的2925万吨,增幅为95万吨,即大豆需求消费量的增幅全部体现为大豆压榨需求消费量的增幅,而大豆进口量则由10月的2050万吨增加至2200万吨,增幅达到150万吨,根据上述进口量增加幅度不难推测,中国此次对美国大豆的集中采购可能已包含在上述进口量增幅之中,即中国此次大豆采购规模可能达到150万吨,相对于全年大豆2200万吨的进口量而言,此次大豆采购量占据6.8%的比例。
  
  事实上,大豆进口除受到进出口贸易关系、政策性调控因素影响外,可以根据出口国来源、全年进口时间、国际市场价格即进口成本、国际国产大豆供应周期性、季节性等多方面进行调控。具体地说,就进口国来源而言,中国在以美国为大豆主要进口国的同时,也可以南美巴西、阿根廷为大豆重要进口来源。如果中国扩增对巴西、阿根廷大豆的进口规模,而缩减对美国大豆的进口规模,由此将对美盘CBOT大豆近远期各合约期价走势构成较重利空作用,也促使中国从美国大豆进口成本的显著下降。由此反过来说明,中国此次大量采购美国大豆满足国内供应仅为次要原因,而平衡宏观进出口贸易关系才系主要原因。就大豆供应周期性、季节性因素而言,目前时值北半球大豆供应由青黄不接向大量收获上市供应过渡转换过程之中,由于中美两国大豆供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大豆国内价格和国际进口成本双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适度季节性回调,而目前国内大豆不但未出现明显的供应断档现象,而且随着国产大豆不断上市,供应渐趋宽松充裕,并导致收购价有所回落的背景下,大豆推迟进口将意味着大豆进口成本可能得以显著下降,由此也同样说明,中国此次大量采购美国大豆满足国内供应仅为次要原因,而平衡进出口贸易关系才系主要原因。

  不会直接压制郑麦期价

  根据美国农业部11月出台的供需报告,本年度国内小麦产量为8700万吨,小麦需求消费量则为10450万吨,小麦库存量由年度初期的6039万吨缩减年度末期的4209万吨,小麦进出口规模分别仅为50万吨和130万吨,由此不论此次小麦采购是否包括在上述小麦进口数据之内,小麦进口规模与小麦供需规模相比依然微不足道,且与小麦库存量及其增减幅度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此次小麦采购量限于100万吨左右的话,则对国内小麦供需关系及其变化将微不足道。也即意味着,此次小麦采购并非源于改变国内小麦供需关系所致,更何况中国还是小麦净出口国家,而是源于改善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关系所致。

  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小麦对美国豆麦市场构成直接利多,并对国内豆麦市场构成间接利多。由于此次中国采购美国大豆小麦规模均可能达到百万吨左右相对较大规模,且由于采购时间较为短暂集中,由此而导致美国大豆小麦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获得相应较大规模的出口需求,由此对美盘CBOT大豆市场和CBOT小麦市场均构成较为强劲的利多支撑作用,并使美盘CBOT大豆市场近远期各合约期价和CBOT小麦市场近远期各合约期价受此利多因素作用,而不断上涨。美国农场主也由此而获取较多的种植效益。而在美盘CBOT大豆市场和CBOT小麦市场近远期各合约期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国内继续进口大豆和小麦的成本相应扬升,而国内大豆和小麦进口成本的上涨,又对国内大豆和小麦市场价格走势产生利多作用和影响。

  与此同时,由国内小麦供需关系分析显示,中国并不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小麦,即使组织小麦进口,其意义也仅属于象征性质。因此虽然从美国组织小麦进口导致美盘CBOT小麦价格上涨,并可能致使小麦进口成本联动扬升,但由于进口规模远远小于国内小麦市场供需规模,故对国内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对郑州小麦期价走势的实际利多作用均将较为轻微,仅属于心理程度,或仅仅作为多方主力资金追捧期价的炒作题材而已。

  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小麦对国内豆麦市场构成直接利空。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小麦,将致使国内大豆和小麦供应量逐渐增加,现货供应渐趋宽松,现货压力渐趋沉重。而对国内豆麦市场的利空程度则取决于进口规模与国内供需规模的对比程度。相对而言,大豆供需规模为3500-4000万吨而相对较小,且处于季节性周期供应旺季,因此如果大豆进口规模达到100万吨以上,将对国内大豆市场构成一定程度的利空压制作用。但由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不能作为替代交割物而参与黄大豆1号合约的实物交割,也不能注册成连豆标准仓单,因此上述进口转基因大豆不能进入连豆期市,也不会对连豆近远期合约期价走势构成直接压制作用。与此同时,小麦供需规模为1亿吨左右而相对较大,且处于需求消费旺季,因此如果小麦进口规模也为100万吨左右,将对国内小麦市场构成较为轻微的利空作用。但由于硬麦交割制度规定:进口小麦不能替代交割。因此进口小麦不能作为硬麦替代交割物,而不能参与硬麦实物交割,即进口小麦不会注册成硬麦标准仓单。而由于强麦交割制度规定:如果进口小麦品质符合强麦品质,则进口小麦可以作为强麦替代交割物,而参与强麦实物交割,也能注册成强麦标准仓单。但考虑到进口小麦品质相对较高,因此如果小麦进口成本不显著低于强麦期价,则进口小麦进入强麦期市、并注册成标准仓单的可能性也较小。整体而言,进口小麦不会对郑麦近远期各合约期价构成直接压制作用。

  综上所述,此次中国大量采购美国大豆和小麦,主要源于平衡中美进出口贸易关系所致,客观上才对国内大豆、小麦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影响,在国际大豆、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国内大豆、小麦市场将同时受到进口规模增加利空和进口成本上升利多的双重影响。相对而言,此举对大豆利多利空双向作用较强,对小麦利多利空双重作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