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中国:是通胀还是通缩?

中国:是通胀还是通缩?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今年前9个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7%,物价指数出现了自1997年以来首次显著的上升趋势。在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之后,近期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六年以来首次大面积的上涨,那么,物价上涨的压力会否超出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会否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国,似乎又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压力———通货膨胀。

  在超级市场里面,家庭主妇们发现一桶食用油的价格上涨了10块钱,蔬菜、大米的价格也上涨了;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发现钢材、水泥、橡胶等原材料的价格也在大幅度的上涨。

  “通货膨胀来了。”有人说。这些人包括中国国内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包括国外的经济学家。

  在过去的20个月里,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一直走在下降的通道中,但今年前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0.7%———看上去这是通缩结束,通胀来临的信号。

  但很多人———中国另一些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官员,却有另外的看法。

  “中国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一场全球都在参与的辩论。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足以影响全球的神经。

  物价上涨的通胀压力

  持“中国通胀论”的首席辩手来自国外,赫赫有名的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

  中国的家庭主妇们,从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中发现了通胀的迹象,而格氏的依据是中国的货币供应。

  “中国的美元储备急速上升,从长期角度讲,正造成了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显著增长,这将使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危险。”格林斯潘称。

  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最新透露的数字,到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来自多个方面:外商投资增长强劲———尽管遭遇到了SARS的影响,1-9月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出口创汇收入大增———1-9月出口贸易总额3077亿美元,增长了32.3%;大量国际游资涌进中国,豪赌人民币升值———而这些进入中国的美元,都被央行以人民币购买,成为了中国的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强劲增长,已使我国成为了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但显然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外汇储备的增多,将必然使人民币的发放增多———因为外汇储备是由央行购买并持有的,其在央行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由于货币供应过量而造成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货币供应的确显现出了“过量”的苗头———200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而截止到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0.8%,为1997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值。这一增长率远高于央行制定的目标增长率18%。

  物价也在上涨,而最初发现物价上涨的并不是家庭主妇。

  一些企业采购部门负责人从去年就开始发现,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价格涨幅惊人,其中尤以钢材、天然橡胶、石油等为甚。


  2002年12月份,全国钢材价格指数比当年初上涨7.6%,天然橡胶上涨40%,石油上涨19%。而进入2003年,原材料价格又拉开了新一轮的涨势———钢材平均吨价比去年又上涨了数百元;天然橡胶则连续数次暴涨,每吨价格最高上涨到了16000多元;石油及油品价格涨幅在3成以上;煤炭保持了2002年以来稳中有升态势;其他一些原材料如铜、铝、化工产品等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是,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是由于投资高速增长所引起的。

  “如果投资高涨的局面持续下去,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将使得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最终体现到消费品价格中去,导致通货膨胀。”樊纲称。

  中国没有通胀危险?

  中国政府官员坚信中国不存在通胀危险。

  “目前全球都存在通缩压力,而我国商品供求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仅凭广义货币M2的快速增长来推定我国存在通胀危险是不恰当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说。

  范剑平的依据是,在我国新增的M2中,大部分货币沉淀下来变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直接流回银行体系,并没有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因此在短时间内,不会由于M2增速走高而造成物价走势的大反转,由通缩趋势直接变为通胀危险。”

  那么对于物价的上涨应该如何看待呢?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称:“物价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个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二个就是工业指数,第三个企业原材料购入的价格,这三个价格今年都处于上升状态,但经过具体分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

  姚景源认为,居民消费价格前三季度上涨了0.7%,事实上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引起的———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了2.2%,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价格上涨中,又主要是由于鲜菜价格的上涨,鲜菜带有季节性,因此食品价格上涨不会持久。

  而工业品的价格目前已经呈现出一种回落的趋势———一季度上涨幅度是3.6%,二季度涨幅则降为2.3%,三季度为1.4%。

  原材料购入价格也是这样,一到九月份共上涨4.5%,但也是逐渐回落的。一季度是上涨4.6%,二季度4.7%,三季度仅仅上涨4%。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称,虽然有一些商品的价格在上涨,但多数商品的价格都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例如,前三季度,衣着类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2.7%,交通和通信下降2.1%,零售物价同比下降0.5%。

  “眼下中国社会总供求关系依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邱晓华称。

  中华商业中心的一项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邱晓华的观点。

  据该中心统计,在目前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大于求的有513种,占总量的85.5%;供求平衡的87种,占14.5%;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之下,考虑是否通货膨胀,不能只着眼国内,还要具有全球视野。由于目前生产能力的过剩,是一种全球性的过剩———因此,即使某些产品在中国市场供应紧张,一旦价格上涨超出国际水平,便会引起进口大量增加,从而平抑物价。如今年前3个月国内价格涨幅较大的钢材、天然橡胶、石油等进口均大幅度增长,有些甚至是成倍增加,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的供求平衡,抑制价格的继续上涨。

  复杂形势下的提前防范

  从货币供应增长以及部分物价上涨,似乎显示出中国的确已经走出通缩,进入通胀,但是针对物价上涨进行具体分析,却又发现中国并不具备通胀的必要条件。

  通胀,还是通缩?———关于这一话题的全球辩论似乎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一些通胀的因素,也有一些通缩的阴影。

  “所以就宏观上来看,应当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科学的调控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邱晓华称。

  国外的经验教训表明,国家需要在通胀出现之前提前作出反应,这是因为通胀的出现会有一个时滞效应———通胀的最初苗头是货币供应过量,而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间的时滞;而当通胀压力转移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资价格上,形成资产泡沫,其时滞可能更长,而危害也更大。

  因此中国人民行长周小川最近指出,“中央银行要增强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提前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等到已经明显出现通胀时才采取措施。”

  种种迹象显示,央行早就开始采取种种措施,抑制货币供应过快的问题———针对由于购买美元引起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增加,央行采取了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持续正回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冲销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而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导致中国经济局部过热的现象,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收缩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消费信贷。

  除了货币政策之外,通常财政政策也是一个国家防范通胀或者通缩的有力武器。尽管我国一直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政策已有逐渐淡出的味道。

  以往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手段是,大规模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按照积极财政政策惯用的手段,今年国债发行规模将比去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事实上,今年前三季度,财政部累计发行国债4320.5亿元,同比减少183.8亿元,下降了4.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倪红日预计,如果按照目前的态势延续下去,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很可能再减少200-300亿元。

  “而一旦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并达到3%-4%的水平,国家将会终止积极财政政策,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加以调控。”倪红日称。

  事实上,尽管一些人把“通货膨胀”视为洪水猛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只要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例如上调利率(当然上调利率也会带来抑制信贷消费等新的问题),以及适当的财政政策———例如紧缩性财政政策,就可以控制下去。

  从物价变化看新一轮经济增长

  ◆张立群:物价不会大幅回升

  近期物价指数出现恢复态势,尽管力度还不大,但已有专家担心经济有过热苗头,特别是投资高增长、货币供给高增长的状态令人忧虑。

  从表象方面对对经济过热担心,应该是始自1992-1994年的经历。当前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先行指标的变化态势,与那个时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笔者认为,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对供给基础的判断。现在相对1992年,供给跟随市场需求扩大的能力要强大得多,而1992-1994年的过热主要伴随基础产品的短缺,因为那一时期基础工业仍然比较薄弱,当时出现的原材料紧张、电力紧张、价格上涨都是由这一状况造成的。

  但从21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短缺经济时代结束,基础产业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出现了普遍过剩,还一度限制电站建设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供给增长的基础改善了。其一是从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条件看,都可以支持供给能力较快增长,比如在电站建设、钢铁、有色、石化项目建设方面,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都能够保证,建设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其二是市场对社会生产的调节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比1992年要快得多。今年以来钢铁、建材、电力等一度出现了紧张情况,在市场讯号的引导下,相关供给加速扩大。今年以来的投资中,钢铁、冶金、建材、电力等方面项目上的最多、最快,今年1-7月份,发电设备同比增长67%,冶炼设备同比增长117.4%。

  钢材等产品相应的进口也加快了。

  从需求扩大最快的汽车、住房、电子信息产品看,都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相反还有所下降。在供给能跟上需求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会出现严重的价格上涨。

  投资扩张会不会带来过剩?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肆虐多年的通货紧缩状态已有所好转,因为国内需求从根本上启动了。199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4.6万亿元增加到8.7万亿元(目前已经突破10万亿元);随着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支出预期逐步好转;随着经济景气的逐步回升,居民的收入预期也不断改善。

  在收入、储蓄水平稳步提高,预期不断好转,以及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形势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5年间,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增长22%;家用电脑增长6倍;家用空调器增长3.6倍;家用汽车增长3.4倍。农民家庭的彩电数量增长1.22倍,电冰箱数量增长了74%,洗衣机数量增长了45%。

  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电子通讯、汽车、房地产以及多种消费品生产的活跃,通过产业前后向联系,还带动了原材料工业等其他诸多产业的发展。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使行业的景气度不断提高,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长远支持作用的产业开始形成。以住房和汽车产业带动的工业化活动,引起了新的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因为,与食品、服装、家电等产品比较,住房、汽车等产品所需要的加工制造体系要复杂和庞大的多,需要生产制造业体系有大的调整。2001年以前,我们认为钢材的供求平衡点是1亿吨,但去年的平衡点就达到了2亿吨,今年的产量将会超过2亿吨。如此快的发展,就是加工制造业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的表现。我国工业开始进入新的重化工业化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需要高投资率支持。事实上,在消费升级带动下,投资必然高增长。

  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率仅为0.88%,而日本为87.4%(1998年),英国为69.8%(1997年),荷兰为69%(1997年);2000年我国乘用车的总量仅为日本的13.7%、美国的6.4%;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建筑面积)近22平方米,与国际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从可以取得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使用面积)看,巴黎为28.5平方米,柏林为33.85平方米,米兰为36.92平方米,巴塞罗那为34.9平方米,而北京为12.4平方米,上海为12.8平方米(国际大城市均为1992年数据,国内城市为2001年数据)。在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增加的同时,还要考虑农村人口城市化对住房的需求。

  随着经济增长率提高,各方面收入会保持较快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提高,价格水平较低等),必然继续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也是进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因此,当前的产业升级活动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货紧缩缓解的趋势也必然继续下去。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预计将持续10年左右。其支持因素,包括供给条件、需求条件、体制和机制条件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应该更新观念,保护和引导好这一轮增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快改革,加快开放,推动我国在新世纪更快更好的腾飞。


                             来源: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