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用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升级

用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升级

作者:李里特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标准化”对农产品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民该如何适应?针对这些人们关注的话题,10月10日在沾化县举办的第二届水果营养与人类健康高层论坛上,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里特教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标准化”必须紧紧跟上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频频出现“卖难”问题,有人认为,“卖难”是因为加工跟不上。李里特质疑:把农产品都加工成高附加值商品,问题就能解决吗?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属于非弹性商品,虽然消费者选择的种类有变,但消耗总量变化不大,即使把所有的小麦都做成面包、蛋糕,市场仍然难以消化。

  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滞后,是影响我国农产品销售的关键因素。李里特手里有两张水果包装箱的照片,一张是陕西苹果的,一张是日本网纹甜瓜的,前者大红大绿十分鲜艳,后者样式简朴,只有表格文字。但看了前者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后者则标明了内装产品的品名、个头、品质、等级、数量,还有种植者姓名,就是不见实物,瓜的样子也能知道八九不离十。

  这个差距就在于规格化和标准化。日本专门制定了“农林物资规格化及正确表示品质法律”,涉及393类农产品,规格内容包括使用范围、用语定义、等级档次、测定方法、合格认证、注册标准等,其中如面类、油脂、肉类分别有8种、6种和20种规格;还实行严格的食品标签制度,要求必须注明品质的标准,包括产品营养、安全卫生、外观、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特性。

  李里特说,在国外,“上等”、“精选”等词汇,都禁止出现在食品包装上。不同规格的商品有着不同的用途,适用于不同的市场需求,不能单以优劣区分。道理很简单:飞机如果都设成“头等舱”,乘坐的人还会多吗?农产品也是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标准化得跟上。李里特认为,农产品要建立现代化营销体系,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而进入产业化生产的农产品必须要实现规格化、标准化,由此才能使农产品脱离原始的“口粮”意义,变成合格的工业原料。如加工面包和加工饼干的小麦、豆腐用大豆和榨油用大豆,规格均不同,只有严格按规格标准生产农产品,才能最大限度、最合理地满足食品制造的各种用途。

  李里特指出,目前,无论在规格、标准的制定还是实施上,我国都明显滞后,不仅缺少相应的评价分析仪器,流通贮藏设施和冷链系统也严重不足,难以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测定。比如面粉,现有的国家标准只是按磨粉出粉率区分为普通粉、标准粉等,但是在面类食品中,面包需要“强筋粉”,面条要“中筋粉”,饼干、蛋糕则要“低筋粉”。有的产品虽然制定了标准,但指标无法量化,难与市场接轨。

  农民要学会经营

  李里特笑言,中国农民的生产能力非常强,不管什么希罕品种,一学就会。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每一种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都会引发“一哄而上”,迅速饱和。比如芒果、荔枝,过去价格很高,现在却已滞销。

  中国农民有着优秀的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缺乏经营意识和能力。李里特说,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都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基本的素质,美、韩、日等国都把培养优秀农业经营人才当作加强农业、振兴农业最重要的战略措施,而我国长期以来却缺乏这种培养,不管是送科技下乡、办培训班,还是培养农民人才,都忽视了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

  由于缺少企业化经营意识,农民很少会科学地核算成本。在自己的生产成本中,没有教育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没有老病灾害保险所需的基金,也没有自己的劳动力成本,所以核算出的成本总是低廉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是用亏本的价格来竞争。

  李里特认为,农业产业化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经营的,只有让农民发挥出自己的经营才能,使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化经营,才能使农民融入现代社会的市场、信息、金融等活动中去,摆脱孤立、分散、弱小的处境。许多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运营和分配,农场与农场、农场与社会之间,也按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