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普陀区渔农办对全区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该区近三年农民收入增势明显趋缓,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增幅分别为6.2%、5.9%、3.5%。那末,是什么因素制约着该区农民增收呢?从调查看,主要是:
1.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一是农产品专业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结构雷同问题突出。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短。到目前为止,我区还没有一家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列入市级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只有区特产公司和舟山青青农业有限公司两家,剩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足5家。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全区涉及农畜产品种植、养殖、综合营销的专业协会只有6家,其中多数是区域性协会,而且作用不够明显。四是名优产品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少,缺乏品牌意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稍有知名度的只有“普陀水仙”和“普陀佛茶”两只产品,且生产规模偏小。五是农业的科技支撑力不强。农技队伍流失,农技人员培训不足,知识老化,农技推广体系的落后现状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要求不相适应。
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区农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由老年农民、妇女等农村辅助劳力支撑着农业生产,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导致农业科技含量低。同时,我区农民对农业投入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来自农业的产出大幅下降。
3.农村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区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园区工业异军突起,但农村工业发展则相对滞后。据统计,2002年我区农村工业总产值20.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8家,分别只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1.2%,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43.8%。而渔农村人口则占全区总人口的65.7%另据2002年农经报表分析,我区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13.39亿元、而来自农村工业的经营收入仅2.99亿元,只占22.3%。农村工业发展的相对不足,特别是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缓慢,不仅影响了农民直接从工业中得到的收益,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缺少有效途径。
4.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偏低,就业压力较大,隐性失业问题突出。据调查,全区现有农业劳动力中无业者达11744人,其中由于土地被征用造成无业的农民有4211人无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比例达15.85%,占整个渔农村无业劳动力的72%。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要大力发展普陀水仙、普陀佛茶、登步黄金瓜、鹌鹑、柃木等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区外市场,致力提高这些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做好大宗农产品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对接,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努力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根据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加工能力、企业带动力、综合竞争能力,择优命名一批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龙头企业技改投入贴息补助。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及时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允许企业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押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实行优惠。
三是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以农户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引导有能力和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牵头兴办农产品行业协会,把同类农产品的加工营销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组织起来,发挥其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职能。
2. 努力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
根据我区情况,发展农村工业,一方面加快城镇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家庭工业。今后要围绕做大做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增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继续鼓励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渔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能力。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工业,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家庭工业作为调整渔农业产业结构,致富渔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扶持。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拓宽渔农民就业空间。
积极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发展战略,在城区近郊实施迁居渔农民新村建设和转产转业渔农民就业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建立转产转业渔农民生活、培训、就业中介等一系列服务体系。依托区位优势,接纳城市经济辐射,有效降低转产转业渔农民就业成本,提高劳动力就业针对性,拓宽渔农民就业门路。加快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城镇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及相关的配套产业,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的居住环境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渔农村劳动力就业。
4.逐步实行城乡统筹就业。
要加强对进城渔农民的权益保护,拆除影响渔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大力发展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劳动就业政策方面,努力做到城乡同步和统一。政府要加强引导,改变渔农民择业观念。要清理渔农民进城有关规费,切实减轻渔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要加强对渔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转产转业渔民和失土农民的培训。努力扩大受训面,提高其就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