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国内农业信息网站总体概况、地域分布、属性归口、信息分类及信息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农业信息网站运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数字化农业对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涉农网络信息资源的构想。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信息化,而农业信息化优先要考虑的是农业数字化。“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已成为大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广大信息工作者形成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农业”初见端倪,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科技,是现代信息高科技与农业产业融合的系统工程。“数字农业”的内涵包括农业要素、农业过程和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字农业”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互联网这种信息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的发展,形成了从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网站为主流转变为综合网站与垂直型专业性网站并举的格局,并且从提供信息浏览向提供网络服务方向发展,一大批农业信息网站(页)应运而生。1999年下半年以来,农业信息网站后来居上,迅猛崛起,尤其是近几年取得长足进展,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建立的骨干网即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gov.cn)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WWW.caas.net.cn)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立的垂直农业信息网站(页)已纵横交错,标志我国数字农业已步入网络时代。本文拟就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问题、对策进行探讨。
一、国内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2001年下半年对全国农业网站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00年12月31日,涉农网站总数已达2175个(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其中正常运营的达1585个,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72.9%。各农业网站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适时更新信息及服务手段,不断推出新开发的农用软件。综观整体农业网站的特点有:一是包容的信息量较大,一般能满足行业或部门的应急需求;二是针对性较强,网站所设置的栏目都是针对各层面用户的心理和需求的;三是建制比较全面,从政府管理到市场营销,具有宏观的引导作用和微观的效益理念;四是风格传统朴实,比较注重友情链接,整合了系统,优化了共享网络资源;五是部分网站能够把握商机,如开发并推销农用软件、进行信息有偿使用和产品交易等。
1.地域分布
国内农业网站地域分布不均匀,北京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构建的网站大而多,且集中;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五省市的网站总数已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49.72%),北京集中了大量的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同时集中了大量的综合信息网站,形成地域上数量上的总体优势。但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未能体现北京那种优势;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偏少,甚至个别省份是空白;网站分布与东西中部地域显著相关,但与各地域的农业生产不显示明显的地域相关;有些农业大省并无很多的网站;部分网站缺乏规范化建制,规模差,点击率较低,从网站内容中无法判断其所在省份者占3.8%。
2,属性分类
据统计,国内农业信息网站中比较畅通的有1585家,其中企业公司585家,政府部门277家.综合信息网262家,科技部门165家,教育部门94家,社会学术团体87家,不明站名58家,其他32家,新闻媒体24家。从农业畅通网站中可看出企业公司是农业网站的主力,占1/3强,政府部门和综合信息网站也是农业网站的两大看点,说明政策指导、综合信息服务是网民看好的。科技部门建立的网站与农业网站总数相比,数量偏少,仅为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0%;农业高等院校因院校调整等原因总体情况也存在变异,有些著名院校网站如原浙江农业大学网站已不畅通。
3.信息分类
国内农业网站提供的内容以市场信息、科教、政策导向、管理方略为主,约占61%。其中市场信息以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为主,网站以介绍和推荐本企业及其产品为主。据初步分析,含有电子商务的站点有102个仅占总数的6%。实用型网站中实用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科普与推广、科研进展、人才信息等栏目总数较多,但质量和实用性参差不齐。利用虚拟文献的网站彼此之间互为封锁,原始文献一般不对外开放,一般出版物以电子版居多,数据库以文献库居多,开放程度较差,每个站点平均发布的信息为2.5类,说明发布信息的多样性不强;信息内容大多涉及“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
4.网站规模
国内现存农业网站规模差别很大。规模较大的网如中国农网、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制作了上百个页面,信息量百兆以上,但这种网站在互联网上所占比例很小;多数网站仅设置几页,信息量不足10兆,一经点击,整个站景一览无余。
5.信息网站的作用
我国农业网站尽管起步晚,投入低.却已凸现几大功用:①成为了解国内外农业信息最集中窗口;②具体诱导农业产业化;③服务农业科研与管理;④实现信息互通有无,促进网上商贸的实现;⑤为农企宣传形象、产品走出国门开辟了广阔渠道。实施农产品信息上网后,实现了农民与商家双赢,如黑龙江省实施电脑示范工程的21个示范区增产小麦200万吨,新增产值23亿元,有400多万农户受益。云南省宁蒗县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后,玉米增幅达9.3%~21.08%.水稻增产8.7%~11.5%,荞麦增产13.3%~18.9%。
二、农业网站运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基点和发展背景相对于其它行业,还是落后而薄弱的。用两分法分析和评价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得与失,存在问题不容忽视,突出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1.数量有限,总体规模小
国内农业信息网站尽管覆盖了农业的各方面,但网站数量仅占全国3万余个网站总数的7%左右,且大多集中在北京、广州等少数城市,各站点页面及权威性远低于著名网站。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信息进入Internet中的今天,农业网站的建设无论数量还是规模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设计质量较低,缺少特色
国内农业网站静态的页面多,动态的少,缺乏网外网站导航;站点板快不生动,缺乏灵性、个性和专业特色。
3.信息内容重复、单调,缺乏多样性
除少数几个国家级农业网站外,其它多数地方性网站内容质量不高,且栏目设置重复、单调,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指导农业生产、便于农民使用的信息偏少;反映农产品市场供求的信息多,帮农民预测决策的信息少。
4.缺乏开放性,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一些网站内外有别,外网公开的信息,有价值的不多;而内网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多一些,但又实行会员制,这些网站的封闭性,必然降低其利用率。网站间的相互封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的深层利用,也有违建站的初衷。
5.信息更新慢,时效性差
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站,搭载过时的信息较多。由于人力和财力所限,维护网站新信息时空变得很窄,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时刻的信息缺乏;还有发布信息的深度也明显不足,点击率和利用率不可能高。最新的信息是用户上网的第一追求,农业网站在功能扩充上很难满足网民的这一要求。
6.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脱节
农业网站真正的使用者,除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外,更主要的对象应该是广大农民。然而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农民很少,说明网络村级化的设想未能实现,网络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农民那里。一是因为网上信息实用性差,激发不了农民兴趣;二是农民投入有限,买不起终端,即便有了通讯设施,但远程教育及有关推广服务不到位,也难以实现网上遨游。
7.缺乏专业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以实现信息导航
这些技术包括信息自动分类和识别技术、远程采集和发布技术、多媒体制作与传递技术、虚拟网技术、分布式网络数据库技术、机器辅助翻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等。由于这些技术很少在农网建设过程中加以应用,信息导航能力较差。
上述突出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国内农业网站建设起步较晚,缺乏宏观规划和合理布局;形式追求上存在盲目性,重上轻下;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引进的技术和人才跟不上发展形势,尤其是现代技术更新缺乏力度;其次是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小打小闹,形成不了农业网站品牌效应和协同模式,最后是研究农业信息网站市场规律很不到位,难以从理论高度来指导和规范农业网站建设。
三、发展农业信息网站的对策
1.强化信息主管部门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国内农网建设缺乏相应的管理细则加以规范化管理,建设和评价无参照标准,致使“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时有发生;也使信息资源和布网力量分散,投入失衡,网络规模和信息质量受限制。因此,有必要成立统一的信息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网站报批制度,制定统一建站标准,既包括建站的技术标准,也包括管理标准,如检索手段、收费制度、共享范围等。在全国一盘棋上,加强网站间的协调与合作,力争在“十五”或更长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联营贯通、快速高效的大农业网络系统。
2.引进并开发农用软件系统,支持农业数据库建设
在线网站最具优势的有两类:一类是规模化综合性大网站,另一类是价值极高的专门性网站。要发挥农业网站的优势,离不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数据库,其中开发公共库和共享库成为建库的两个端点。无论哪种库,需用全国的统一标准和模式,采用统一规划、分片加工、统一验收、统一入库的方式建库,以避免浪费和交叉重复。
3.抓住机遇,缩小东西部差距
东部和沿海地区借助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使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这一差距也直接导致东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上也呈现差距。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网站建设的投入倾斜和技术扶持,鼓励西部地区网站摆脱困境,迎难赶上,缩小差距。
4.引进技术和人才,打造特色农网
一个网站的优劣,最终要通过市场竞争来验证,农业网络也不例外。农业登信息网站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人才,其后方支撑是技术。农业网站若不能更新技术、大力使用创新人才,肯定有朝一日被淘汰出局。使用人才,需稳定人心,着重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创新技术,应将引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结合起来,保证农业网络的发展后劲以及特色农网的准确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5.应用软件开发、使用、推广一体化
针对应用软件网上开放运行,送到基层农民手中还不多的现状,有必要认真研究研发、使用与推广的关系问题;应扩大网络的开放程度,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可操作信息即刻到达农民之手,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6.传递信息“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传递信息旨在解决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链问题。农业信息网络能延伸到乡级直至农民手中,这是很理想的;如果暂无条件实现这种延伸,可否采取广播、电视和“四个一”的辅助手段加以实现。“四个一”是指每一个乡镇建立一个农业信息室.利用网发信息编制一种信息刊物或快报,每一个村设立一个信息员,办一个农民喜闻乐见的“信息栏”,以实现信息的链接与适时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