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农业现状尚难以完全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应尽快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现存的主要问题说明,发展特色农业是新阶段的增长点,把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定位,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农村的重点是农民增收。在科技、资源等条件目对稳定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成为必要和必然采取的手段,调整的结果是既要符合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能使农业增效。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增长点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
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向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与其他产业关系日趋紧密,二元经济结构界限开始模糊,有些地方呈现了一元经济结构特征;三是农业增长方式从以传统投入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投入为主;四是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重视,正在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五是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六是农民增收途径从过去主要依靠增产和提价转向了主要依靠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七是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八是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
(二)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业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从总体上还带有很多对付短缺经济环境的经验,沿袭对付短缺的计划观念和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阶段解决相对总量过剩的发展问题。
2.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新阶段的需要。目前农产品结构中“好的不多,多的不好”问题仍很突出,不能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标准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很多农产品不仅难以走出国门,反而被高价的外国农产品占去了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加工水平低、量小雷同不规范,是导致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特色农业是新阶段农业的增长点
根据积极应对WTO、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的目标,确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和途径。但是许多地方的实践业已证明,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的好途径,是推进科教兴农、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增长点。
1.特色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特色农业主要表现为土特产品,很难形成产业;又因其产量低、质不稳、销区小而多是贡品,对较好的特色农产品大部分人享受不到,享用不起。改革开放后,在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特色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科技还使特色农产品规模扩大,升级换代,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而且新阶段的特色农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致更多的特色农业出现。如农产品加工业和产前服务业使产业链条延长,增加了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种类,促进了垂直分工;专门化生产区域的形成不仅使影响范围扩大,数量提高,规模增加,质量优化成为可能,还促进旅游等行业得到发展,增进了特色农业的水平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的混合分工。
3.特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说明了不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4.特色农业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市场。消费者对农产品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一个地区绝对生产不了市场需求的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特色农业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各地只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6.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或服务能够得到消费者的倾慕和青睐,在市场众多的产品和服务中被消费者优先选择或得到认可。多种多样名优特色农产品之所以成为名牌,就是它们在本地市场具有不可替代地位,在外地市场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若再加上潜在的外地外国消费市场,更显示了特色农业的巨大发展前景。
从各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潮中,以及许多地方的成功经验,说明了特色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县、乡乃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建设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定位
自从农业发展以来,要么改良生物以适应环境,要么改善环境以适应生物的活动,经过历史的物竞天择和人们的选育传播,在各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适应性极强的生物系统和群落,构成了世界上丰富多彩、繁杂有致的农业资源,这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所以,特色农业就是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的主要工作,而且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现在全国已经形成了机制多样、类型繁多、模式各异、层次不一、规模不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6万家,举国大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通过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纽带,把千千万万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市场成员身份,直接参与到了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他们用合纵战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相关组织和个人联结成利益共同体;用连横战略,将横向有关部门和个人用市场规则形成荣辱与共的联合体。在众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既有用相同资源生产不同产品的,也有用引进资源生产新型产品的;既有通过采购原料进行生产的,也有利用当地名优特色产品为原料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不一而足。通过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凡是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特有的生物资源或优势环境条件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的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是他们大都发展势头较猛,产品长期供不应求,效益很好,极具持续发展潜力。像这样的产业化经营就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不仅表明了农业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把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当前进行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基本定位。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其产品的地道和独特而有利于稳占已有市场,拓展新的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也是应对入世的最好抉择。
第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我国各地产业结构雷同问题,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更好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和生产的规模化。
第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填补市场空白、满足消费中的冷门、缺门产品,也可使热门产品长盛不衰。
第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天然、营养、绿色、地道的需求,有利于诱导市场的新需求。
第五,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避免地区间的重复建设和进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形成各地独有的特色农业,合作竞争,共同发展。
第六,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使更多的农户和农民加入到利益共同体中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参与其他经济活动。
第七,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利用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环境条件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第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良好的市场性和发展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第九,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下,不少地方已经取得可喜成就。但仍有很多地方的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或没效果,调整结构效果不好的地方除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外,思想观念还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参观,比较差距;因地制宜,认真谋划。
第一,做好资源调查和市场调查。包括当地的名优特色产品、野生花鸟鱼虫和野生果菜粮油资源,或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再根据区内与外地市场的发展趋势,确立3~5个可供开发利用的品种。
第二,确定项目。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可行性,通过专家、市场营销代表、企业和农民组成的综合论证会,确定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项目。
第三,筹建和实施项目。组建专门班子,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户签订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章程和机制,还要有公证与监督,以便顺利实施已确立的项目。
第四,制定发展政策。区内党政机构要制定一系列鼓励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
第五,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管理,协调好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及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积极申报绿色产品资格,注册品牌,下大力气作好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开拓新的市场。
第六,党政机构要实施小政府大服务。不仅要及时制定和优化发展政策,还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作好保障与服务,为企业和农户办他们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第七,作好项目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加大科教投入,研发系列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改良资源品质,建设优美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