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分析

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分析

作者:姜长云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夏粮今年再度减产 粮食安全隐患增加

  由于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工作方法问题,我国农村正在形成新的可能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粮食多年减产。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的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达2000万—3000万吨。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今年的夏粮产量仍比上年减少240万吨,减幅达2.4%。

  第二,城镇化和开发区建设占用的耕地迅速增加。在2000年全国减少的耕地面积中,除生态退耕1144万亩外,建设占地245万亩,结构调整占地867万亩,灾毁耕地97万亩。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损害着粮食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开发区占地成为近年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建设占地折合5400万亩,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由此形成的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值得重视。

  第三,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不仅会减少耕地面积,还会增加对粮食补助的需求。到2005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扩大到2.2亿亩,仅此就需要增加退耕粮食补助2000万吨。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粮食主产区往往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地等同于“减粮扩经”,把宜粮耕地改作鱼池、砖窑,掀起了诸如“良田种树风”。个别县甚至提出,要在近两年内使良田种树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1/2。

  乡企吸纳能力减弱 农村就业压力加大

  近年来,就业人口的持续增加、国有企业改革释放的下岗再就业压力、城乡产业结构升级等,还会增加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以前,乡镇企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乡镇企业资本增密现象的发展,乡镇企业虽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增长已明显减弱。1991年至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779万人,在1997、1998年连续两年就业人数负增长的基础上,1998年至2001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仅年均递增183万人。到2002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13508万人,仍然少于1996年达220万人。乡镇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增长较慢,导致我国的农村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甚至农业劳动力的隐蔽性失业问题越来越重。2002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甚至比1988年还多500多万人。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仍在1亿人以上,仅每年新增劳动力就需要在非农产业增加1000万个就业岗位。2002年,全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到9400万人。今年,虽然6月底SARS疫情就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它对今年农民进城务工的影响可能要延续到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对SARS疫情的疑虑、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恢复阶段对农村劳动力需求不旺,回乡劳动力返城速度不快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入世对农产品贸易 冲击效应加快释放

  从入世第一年————2002年的表现看,我国农产品出口虽然遭遇了一些超出预期的障碍,比如,入世前普遍预期出口前景较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大多面临进口国比较严重的技术壁垒,其出口受阻的问题远远超出预期;但是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大大好于预期。比如,粮食及其主要品种大米、小麦和玉米都出现了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现象。以前普遍认为进口会大量增加的大豆,2002年出现了进口显著减少的格局;以前普遍预期出口会显著减少、甚至会大量进口的玉米,出现了净出口显著增长的格局。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入世应对措施有关,如实行粮食出口退税政策、降低粮食产品运输的铁路建设基金、强化转基因管理措施等,也与当年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密不可分。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上述积极应对措施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

  今年以来,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冲击效应明显增强。虽然上半年仍然出现了粮食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减少的格局,但大豆和油脂、棉花都出现了净进口显著增长的格局。因此,入世对这些重点产品的冲击,实际上会转化为主产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对国内某些重要农产品的冲击还有个波及效应。

  农民收入增速下滑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最近两年,虽然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转变,但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却不断强化。今年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产品销售不畅或出口受阻,价格下跌,加之大量农民离城返乡,二季度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仅为421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元。因此,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2.5%,增速下降3.4个百分点。如果没有SARS疫情的影响,由于今年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因素增多,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可望超过5%。但是现在看来,由于SARS的影响,今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4%,都将是很困难的事情。

  SARS对农民增收的负面影响比较大,而对市民增收的负面影响却比较小。今年上半年,在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的同时,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8.4%,由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已经由去年的3.11:1,进一步提高到上半年的3.71:1。由于农民收入增速回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村市场扩张乏力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进一步恶化。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市场的比重已经由上年末的37.4%,进一步下降到今年6月份的34.9%。

  农村社会事业薄弱 严重滞后经济发展

  如果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那么,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当属“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在农村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甚至重增长、轻发展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农村教育乱收费,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事业的发展严重不适应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如果说经济的贫困,只是暂时性、最多一代人的贫困,那么教育的贫困————长期得不到教育的机会,则可能导致几代人的连锁贫困。因此,教育的贫困比经济的贫困更为可怕,更具有持久的灾难性。在不少地方,农村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几近空白,这在今年SARS肆虐期间初步有所暴露。与此相关的是,农村大病和疑难病症迅速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薄弱。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局限于以土地为中心的保障,大病保障、养老保障等仍然局限于少数地区或试点层次。由于加速的社会分化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逐步丧失对社会事务、甚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权,尽管当前这部分农民的总量仍然较少。由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于少数地区来说,有增长、无发展,甚至有增长、负发展,绝对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