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民教育创新

农民教育创新

作者:李水山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最近,教育创新成为热门话题。这对从事过几十年教育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对行政领导来说是工作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对农民来说是莫名其妙的新事;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来说是要下一番功夫挖掘的深井。旁观者说,咳,又在琢磨什么呢。

  改革与开放,的确为亿万中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愉悦,一时成为时尚和感召力的代名词,大家呼唤了20多年。但是近年来,这一名词不象原来那么吃香了,一听到改革,不少人神情紧张,是不是又让我们掏腰包,是不是又折腾我们老百姓啊。然而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于是,创新这一新名词闪亮登场,成为人们关注的新亮点,起码她不象改革那样震天动地而张扬,似乎通过新的要素的提升,使整个系统变得有朝气,充满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运用汉字较多的亚洲国家,尚没有创新这一词,可惜还没有那一语言学家及时翻译过去。在这些国家运用更多的词汇是创意。创新、创意,这一提法,似乎更符合亚洲文化的特点,来去都是那样静悄悄,人们喜欢在祥和中有惊喜。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现在又提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这么多创新,恐怕喊太多了,又成为被捧杀的源头,政府喊多了又可能成为改革一词的命运。

  农民教育要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请科学家们思考,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对管理者来说,是通过一种新举措,改变原有的机制和格局,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有飞跃的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教育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这种新的尝试,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文革期间的教育改革使他们忧心冲冲,教育不能象学校门牌那样不断翻新。对农民来说,更为关心的是能带来什么实惠,5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革的大动荡,使他们有了朴素的政治智慧,冷静观察不言语。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最为公平的结论,因为事过境迁,水落石出。

  农民教育创新,与其新举措,科学的方法论更为重要,首先要考虑农民的需求。考虑多数农民的实际愿望和需求,就要看广大农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却不能带着文件和观点听取农民的要求。如果农民教育创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维护了他们的权益,给他们带来了利益,那应该是成功的教育创新,如果满足于开大会发文件领导讲话,锣鼓喧天造景观,花样翻新搞路边工程,钱花去不少,农民会摇头。当问起美国的农民教育是不是也通过政府发文召集培训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位教授回答说,美国是法制国家,不能强制农民参加培训,但是可以通过需求问卷调查制定培训计划,我们有推广教授,这是制度保障。对农民来说,政府研究决定种什么,还不如提供信息,单向信息不如提供信息平台,让农民自己自由交流,这可能是更为科学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这一硬朗词汇,随着文明进程会悄然淡出,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到来是文明制度的结果。

  其次,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农村正在转型,向工业化、城市化变迁,如果想把农民都留住或把多数农民一朝送进城里都是违背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了加强农村工作,让教师都去当生产队长,让学生年年去支农,并开门办学也不会见效,农民还是吃不饱。学校要授课,学生要上课,要实验,学校可以咨询,可以培训农民,可以提供服务,这是学校的职能和教育的规矩。考虑农民教育的创新,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三农”问题和教育自身规律。根据农民实际需求,遵循社会、教育发展规律,通过知识、技能的有效传递,给农民一个自由的蓝天,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意、知识和勤勉),这就是农民教育的创新所在。

  再次,世界是开放的,凡是封闭的系统都是短命的。世界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变化。在运用遥感技术的时代,关起门来不断琢磨制造原始农机具,而不是用于农史教育,那是可悲的幽默。经常观察发达国家是怎样开展农民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而不是断章取义拿来证明自己的主张。需要带着问题观察,但不应戴着眼镜观察。原原本本、原汁原味是什么样?让大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要轻易引导、指导、总结和下结论。

  参天大树在蓝天下顶天立地,茁壮成长,链接着教育的命脉。农民的智慧和才能象山泉那样积聚、净化、涌动而渗出的时候,他们的创意和创造被世人瞩目的时候,是城乡均衡发展的结果,是大家喜悦与祥和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年代。这是一个修教育渠,引甘露泉,浇灌田野,滋润生灵,筑起文明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