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探索农业发展新途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探索农业发展新途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指示,为探索和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指明了方向。

  山东省是个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的发展速度差距还很大。就是离我们自己确定的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目标也相差甚远。这主要是由于受观念、体制、资源的困惑和制约。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键在于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观念,用工业发展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开发农业的非农功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探索农业发展新途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用工业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

  按照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工业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就是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更高的小康目标。

  (一)在工业理念中,对促进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讲究效益,满足市场需求的理念。从起源上看,农业生产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工业生产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为了追求利润而存在的。为了生存,工业生产的全过程都贯穿着效益和管理的理念。工业生产密切注视着市场的变化,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自己的赢利模式;从内部来看,是要通过加强管理、优化组合来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农业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影响,比较注重数量生产、同季型生产、传统生产,漠视市场的选择和需要。

  二是规模效益,分工协作的理念。规模化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工业生产不仅注重生产领域的规模经济,还高度重视流通领域的规模经济。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以专业化的分工为基础的,同时,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讲求社会的协作,打造价值链,强调群体化的生存和发展模式,通过战略联盟的手段追求整个行业的利润。这一理念,对于入世后的大农业,打破区域性限制,发挥产业优势,打造农产品优势母舰,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理念。人本理念它强调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在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素质,既要提高企业家、管理队伍的素质,又要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产业革命的产物,而产业革命的先决条件是科技革命。工业生产的每一次进步和升级换代,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在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是打造品牌,立足全面竞争的理念。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同时也是现代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形象、信誉、服务等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维护品牌就像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视品牌为自己的生命。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服务。这一理念对农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农业由自给自足到实施品牌战略,可谓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也是农业面对全球竞争的基石。

  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只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应从政府和经营主体两个层面来思考。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用现代工业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这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就是要按照比较优势和集群化的原则,切实做好区域布局调整的规划工作。

  ——打造品牌,健全营销体系,全面提开农产品的档次。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绝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还处在工业生产的“产品获利”阶段。我们应该像开发工业产品那样,对有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进行筛选,找出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特色,力争将每一个产品培育成一个产业,围绕产业,发展深加工、拉长价值连、提高附加值,打造自己的品牌,创出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名牌,推动山东省的农产品生产向“产业获利”的阶段迈进。同时,要用工业营销理念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必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产业开发,推动科技创新。一是围绕支柱产业,加强技术的集成和开发。二是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围绕市场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

  ——要用工业标准化理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检测手段也不完备,还存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动物疫病控制不严等问题。这就必须用工业理念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要用国际通行的良好制造规范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方法健全检测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真正取信于市,取信于民。

  发挥农产品深加工的优势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关联农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首要任务;同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扩大内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而提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山东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沿海地区起步比较早,具有了一定规模,产品品种、数量、档次、功能、包装有了较大发展,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但也存在着企业总体规模小,产品市场与农业原料基地脱节,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还有加工配套装备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要尽快提高农产品加工的优势、提高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增加对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支持。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优势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国际化战略。

  山东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业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将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实施出口导向为主的国际化战略,是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首选战略措施。

  以山东省的蔬菜出口为例。据资料介绍,目前,国际市场蔬菜贸易额已达100亿美元。山东省2002年蔬菜出口146.76万吨,而贸易额还不足1亿美元。山东省的蔬菜出口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日本每年需进口蔬莱200万吨,1999年从中国进口蔬菜87万吨,其中山东出口就达50多万吨。大力发展出口创汇蔬菜是缓解山东省蔬菜市场供求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从蔬菜出口量与贸易额的反差可以看出,山东省蔬菜出口价格低,主要是反映在质量、档次、品种结构和加工能力的差距上。为有效地开发国际市场,必须以蔬菜科技和现代工业技术为后盾,走产业化生产、运销社会化的路子,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对接,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提升蔬莱深加工能力,健全蔬菜标准化体系,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卫生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最大化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国家对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教育落后,科技教育落后于文化教育,多数农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机会。山东省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中,多数靠几亩责任田维持生计,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大。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比例低下。由此可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劳动力的转移,会极大拉动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优化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拉动国民财富的动态平衡,保持社会的安定。

  根据权威部门调查分析,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目前一、二、三产业比例仍为67.7: 17.5: 14.8,2000年需要转移的劳动力总数达1600万,预计2015年可达到2000万人,其前景不容乐观。历来安居乐业的农村,也相继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全国上下的热点问题。

  目前,全国全省都对当地经济和城市建设实施新一轮发展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非农功能开发使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新的机遇。如果国家及时出台保护农民权利和利益的法规,有可能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先河,带来农民增加收入的奇迹。选择途径如下:

  ——劳动力随土地转移的方式。近年来,各地的房地产开发,还有工业园、科技园的兴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还有大量减少的趋势。据专家估计,仅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民因土地被低价征用,损失至少2万亿元左右。全国目前失地农民群体已达3500万以上。预计2030年可达到1.1亿人,到时至少要有5000万的农民失地失业。据报道,山东省今年1-5月份,共审核审批各类建设用地7137公顷,其中耕地4983公顷。

  土地是农民赖以为生的资源,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丢掉了饭碗,也会影响社会大局的安定。因此,对征用土地后的农民应当妥善安排就业问题,原则上征用1公顷土地安排25~30个劳动力就业,以解决农民失地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

  ——让农民得到失地的合理补偿。对征用土地后,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困难的,应给农民失地的合理补偿。发给农民创业资金,支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如江苏省昆山市政府所做的那样,首先对农民失地形成共识:昆山市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地招商,以地发财,广大农民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应让农民与城市居民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在行动上,昆山市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实施富民工程,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补偿农民失地后利益所得。

  ——让农民参与非农功能项目的经营。改革开放以来,大有千军万马涉足农业的阵势。各地都适时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假日农业、森林公园等,都是无偿和微偿占用的农民土地,农民出让了土地,什么也没得到。其实,这些项目还属于大农业的非农功能项目,应该由出地农民参与经营,农民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和实践,可以提高对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应地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收入水平。

  ——鼓励工商企业与农村的合作兼并。工商企业开拓农业农村领域,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捷径。工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需求与农村合作或兼并,把农村作为本企业的分公司或车间,纳入企业统一管理。既能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也使企业拓宽了发展路子,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达到稳健发展、长盛不衰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浙江的恒店集团和山东的南山集团已走出了光辉之路。
实施农业的非农功能开发战略

  农业作为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永恒基础。农业自身高度发展的结果可以改变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但本质上不会改变产业本身的社会功能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业基础作用内涵是会发生变化的。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只是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现代农业要求向更多领域开拓,将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共同开发。尤其是生态功能开发更为重要。农业将由被动地服务于城市,变为与城市发展走向高度融合,成为城市功能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基础”作用,将主要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大发展,创造最优异的生态空间和环境空间,提供最优异的基础性服务与配套;为优化人民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为保障城乡供给,丰富城乡经济,保障社会稳定作出更多的贡献。开发非农功能项目可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服务,农民可从中得到一种新的劳动报酬,同样的一种生产,同时兼得几种效益。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和经营理念,使农业跳出单纯农业生产经营的小圈子,迈向综合开发现代化农业的路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假日农业,是农业非农功能开发的主要部分。

  城市需求决定农业发展目标,现代农业与城市和其他产业发展是一体化关系,发展进程也应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同步发展。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来,不断扩大城市版图,出现了“城市农业”。城市农业的出现不仅大幅度地绿化、净化、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促进了城市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有1亿人从事城市农业,即可为5亿人提供食品。因为城市农业比农村农业有更为优越的地理、科技、信息优势,延长产业链有更为便捷的条件。可见,农业非农开发的前途是非常广阔的。

  近年来,日本众多的社区居民非常喜欢“务农旅游”。因此,旅行社及时开设了这一旅游项目。旅行社每年要面向各社区举办两次务农旅游:以春天的插秧和秋天的收割为旅游活动主题,组织社区居民去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直接沐浴大自然的恩泽。参加者每天要和当地的农民一同下田劳动,或耙泥,或种秧,或松土,或收蔬莱……选择沿海地区为务农旅游内容的居民,则体验参加捕捞马哈鱼以及海带的采集、加工劳动。到水果之乡的居民在指导人员的带领下,或去草场放牧,或去牛棚挤奶,或去果园采摘水果等,到了旺季颇有应接不暇之感。务农旅游耐人寻味的是,居民到农村参加劳动非但得不到报酬,却反而要自掏腰包交上费用,成人每次约为2.5万日元,学生每次约为1.45万日元,这还不包括每天的食宿费。尽管如此,城市居民仍然踊跃参加。务农旅游的兴起,揭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归热,激发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