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何处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何处

作者:刘德军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 要: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2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1999年农业产业沉淀了大约3.3亿劳动力,并且在“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每年将增长劳动力850万人。现阶段,如何转移和吸纳这支庞大的劳动力大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近13亿人口有8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199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达4.7亿,比1998年增长1%,其中非农产业吸纳了1.4亿左右,农业产业沉淀了大约3.3亿。并且在“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50万人,现阶段,如何转移和吸纳这支庞大的劳动力大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研究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探索其解决办法,意义重大。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大规模无序流动,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具体成因如下:

  1.人口迅速膨胀,土地资源锐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相对于迅速膨胀的人口而言已极其贫乏,尤其是在大规模占用耕地使土地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土地对劳动力本来有限的“吞吐能力”越来越小,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本来有限以及大幅度绝对减少的耕地资源已吸纳不了农村劳动力日益增长的供给,这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共有耕地14.3亿亩,人均不到1.3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4。并且耕地分布极不均匀,93%的耕地集中在不到国土一半,人口却占96%的东南部,而占国土一半以上的西北部却只有7%的耕地和4%的人口。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加,这种人地矛盾将不断塑造出土地资源压迫人口,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格局,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内在动力。

  2.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制约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由于历史原因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政策等原因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缺乏竞争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填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岗位空缺,城市劳动力也难以到农村就业,以弥补农村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如目前的户籍制度、生育制度、就业制度、升学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等都广泛的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的就业,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力大市场。

  3.以家庭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以家庭为主体的用工方式把劳动者劳动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以往看来是必须的劳动力现在成为多余,形成过剩;另一方面,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单位又不可能组织起“出钱、出力”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军,也排挤出相当数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反差明显的两极,一极是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无活可干,流向城市;另一极却是必要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无人去干。

  4.农民素质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是我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据统计,我国农村中仍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90%以上。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进行谋生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也可以从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其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转移的前提条件。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政府机构等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就产生了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影响其自身就业的情况。

  5.农村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是大量未成年的学龄青少年推入农村劳动力的行列,使他们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这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而且也扩充了农村过剩劳动力的队伍。近几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还不尽如人意,全国农村中小学升学率还不到70%,即使升入初中,失学现象也相当严重。1996年,全国在业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占13%。这表明,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仅仅受到了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教育就被赶出校门进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也有相当一部分加入过剩劳动力行列而四处寻找就业门路。

  6.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技术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再生产过程,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劳动的转化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高度的密集和松散格局,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季节性相对过剩,农忙时对劳动力需求量骤增,而农忙时却排挤出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这种暂时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加上总体上本身就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的来源更加多支。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各种农业机械日益代替了以人为动力的劳动方式,相对减少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靠资金和技术投入,劳动投入在农业生产中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结果,把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始终压挤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因而形成过剩。

  7.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

  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1978年后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唯一的经济结构,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八五”期间,随着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也迅速增加,而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约束增强,其经营机制优势减退。19951997年,其增长率分别为33.6%、21%、18%,逐年下降;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面达到2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10.6%。吸纳劳动力也逐年减少,“八五”期间平均为719万人,1996年下降为647万人,1997年又降为400万人。这样就又为农业增加了几百万人的剩余劳动力。

  8.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及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减少,也弱化了其对劳动力的吸收消化能力,这是诱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和流向城市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不合理的体制,如农产品价格过低、城乡差别巨大等。且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比重急剧减少。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支出总数之比:“二五”时期为12.5%,“三五”时期为9.2%,“四五”时期为10.2%,“五五”时期为13.2%,“六五”时期降为9.4%。1990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占其投资总额的3.9%,1994年仅为1.9%。国家对农业投入长期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失修,农业科技力量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降低了农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收能力,限制了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容量。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几个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及其流动,不仅对劳动者本人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且造成了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许多社会问题。面对这种形式,关闭城门,采取遣返等行政措施,只能收到暂时缓冲的短期效应,而不是治本的根本措施。只有立足于现实,认真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才是可行之举。

  1.把农业的国民经济地位落实到实际上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这个基础地位又如何体现呢?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只是为国家发展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及为人民群众提供口粮,可以说农业从属于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农业问题便由国民经济的基础向“边缘”地位滑去。很显然,占人口3/4的农民未能取得其应有之地位。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远远落后工业,国家对农民问题的重视也远远落后于工业。我认为要想根本解决农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农业,要把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落实到实处,要使农业由“边缘”移向“核心”。

  各级政府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妥善的转移,那么我国农村就很难实现现代化。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清醒的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

  2.加强政府的作用

  (1)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差,大多数农民只掌握粗放型、浅层次的种植业技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经济作物、精养畜牧业等却不太熟悉,特别是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发展储存、商业、信息等第二、三产业难以适应,这是造成农业对现有剩余劳动力吸收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源,因此,为了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增加农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吞吸能力,必须强化农村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而这又需要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投入,但一定要避免借此增加农民的负担。另外我认为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最重要的是确保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的实现,我想农村学生的大量失学,除了一些主观原因外,学杂费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所以,政府要花大力气,主要是财政投入,把9年制义务教育办成真正的免费教育。

  (2)政府要改变财政投向,加大对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对农业投入是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实现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依此来促进其发展;另一种是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实,在现阶段下,农村劳动报酬比较低,并且这些工程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容易调动劳动者劳动投入的积极性,加之又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因此,在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大规模开展这些方面的劳动追加以吸纳大量的过剩农业人口是切实可行的。

  (3)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的保护。实践证明,大多数国家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不仅稳定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中国却恰恰相反,政府不仅没有对农业进行补贴,而且却采取了以农补工的方法。在现阶段,由于农业本身是一个弱势产业,所以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已成刻不容缓之势。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和补贴制度,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3.推进制度创新

  打破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消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在农村财产制度、户籍制度、生育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保证农村劳动力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上与城市劳动力平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此外,在农村财产制度上,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产权制度,尤其是土地分配上,应鼓励农用土地产权的交易,使劳动力可脱离土地的束缚,同时又可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对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作用,积极生动地探索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模式。

  4.将小城镇建设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目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有的只是划出一片土地,将农村人口强行迁往,即叫“城镇化”。这种方法不尊重生产力的发展,不知到城镇化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我们是否可以把城镇化与乡镇企业相结合呢?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的趋势上看,农村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较大,这种类型的企业规模不大,资本有机构成不高,对劳动力的素质和工作技能要求也不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容易培训,非常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是当前和今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而且中小企业的充分发展,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也为我国中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在发展民营企业时需要政府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向它们倾斜,以促进其发展。只有将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5.继续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近20年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大大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增长。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为1000万人,年均增长1.759%,到201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长率约为0.1496,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才会减少。如果放松对农村人口的控制,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长期中不会减少。
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该减轻农民负担,探索能够激发农民积极性的土地承包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其无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