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增收与农业长远发展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重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逐步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有组织、有分工的个体生产,在经营过程中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吸纳、资金筹集、技术服务等环节推行社会专业服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农民增收上。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努力克服非典对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抓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质检中心建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求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决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目前农业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非典过后,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抓住有利时机,立足当前,结合实际,通过推广优质品种和各项新技术措施,加大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质检体系建设,加大管理力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抓运行机制建设,在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上求突破。将当前农民增收与农业长远发展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重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逐步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有组织、有分工的个体生产,在经营过程中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吸纳、资金筹集、技术服务等环节推行社会专业服务,最终形成生产个体化、经营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的“三化”为运作方式,尽快形成实质上的进展,在农民增收上发挥作用。
抓企业上市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产业链条还不长,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带动农民增收少,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与农民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今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一方面抓企业上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连接机制的建立完善,使农民能获得更多收益。在企业上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突出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加速科技转化速度,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加强协调,落实政策。三是以培养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选择潜力项目,集中资金予以支持。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上,引导企业尊重农民,爱护农民,视基地农户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将部分加工增值利润、享受的优惠政策,采取优质优价、最低价保护等手段让利于农民,提高第一车间的效益。
抓服务措施的优化,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上求突破。重点优化三方面服务措施,一是眼光向外,用“绿色通道”激活“打工经济”。坚持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三种力量齐抓共管,变农民工盲目流动为有管理、有组织、有秩序、有培训、有项目的有序转移。二是挖潜向内,就近搭建就业平台,在修路、筑坝、电网改造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要尽量使用本县、本乡劳力,实现劳力的就近转移,在民营企业的转轨变型中,实施“回引工程”,鼓励支持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为富余人员搭建就业平台。三是自我创业,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围绕市场抓培训,出台政策抓创业,鼓励更多的有头脑、有见识的人员立足本地,在个体经营、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就业造岗,自我创业,这是解决就业的长远之策。
抓绿色通道和税费改革,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农村税费改革、退耕还林、电力建设等工程项目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精神,把实惠送给农民。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把事关农民收入、急需解决而长期率有解决好的两个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一是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是国家倡导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手段,是当前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要事。北京、山东、陕西等省(市)都在全省开通了“绿色通道”。二是农民减负,减负就是增收。现阶段,造成农民负担的根源是乡村政权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政权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国家逐步取消对乡镇企业的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乡镇政府面向农民的集资、摊派等行为的扩张。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如果配套措施不健全,乡镇财政转移支付上不到位的话,就会造成收支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如果乡村政权机构不精简,吃税人员不减少,农民负担不会真正减下来。所以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从根本上痛下决心,真正解决基层政权臃肿、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