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品种多、数量大、且具有很强的价格比较优势。但是,入世后世贸组织成员间歧视性贸易待遇仍然存在,WTO相关规则及中国的某些承诺将对我国蔬菜出口产生一定的限制,同时我国蔬菜产业本身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如卫生安全性差、采后处理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国蔬菜扩大出口不能盲目乐观,应该从WTO贸易规则和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争取早日实现我国蔬菜业的繁荣昌盛。
一、WTO相关规则及中国承诺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
1.特殊保障条款
按《WTO农业协议》规定,WTO成员的部分农产品在受到进口冲击时,可使用特殊保障条款(SSG条款),临时征收附加税。而我国由于在WTO谈判中未列出使用特殊保障条款的产品税号,实际上等于放弃了使用这个条款的权利,在我国面临进口蔬菜冲击时,不能启动这一机制。相反,当我国的蔬菜相对集中输入某个国家时,则很容易受限于此条款。
2.取消出口补贴承诺
我国承诺取消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以享有的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这将导致我国蔬菜在某些国际市场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发挥。
3.对中国的过渡性保障措施
我国加入WTO后的前12年内,如果我国产品出口对其他WTO成员国的生产者造成市场损害或出现市场损害威胁时,该成员国可在未与我国磋商并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进口或撤销关税减让的措施,且此项措施一旦采取,有效期可延续2年之久。这种针对中国的特别规定,增加了今后我国过渡性时期扩大蔬菜出口的难度。
4.采用第三国价格计算损害的规定
在我国加入WTO后的最初15年间,WTO成员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要使用第三国价格或成本,除非能证明这个产品生产、制造和销售过程中具备市场经济条件。这将使我国蔬菜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受到不公正的裁决。
5.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贸易的自由和公平,世贸组织制定了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三个协定,这对进口国具有重要意义,是各成员保护本国产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给输入国滥用这三种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因此,我国要实现由蔬菜生产大国到蔬菜出口强国的跨越,必须实施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开拓战略。
6.产品安全性检测协议
各进口国对蔬菜产品的安全性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且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人们对清洁安全产品的呼声日益急切,各国对蔬菜产品安全性检测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其主要特点是:一些新的农药或其他农业化学品新增列入检测对象,部分农用化学品的最高限量大幅降低,对微生物检测的要求也具有同样特点。这就使得生产出口蔬菜的难度越来越大,不但在贸易规格上受到品种限制,生产过程中的肥水管理、植物保护以及采收、贮藏、加工、运销过程中的安全性维护也面临着更大的设施和技术难题。这种基于蔬菜产品安全性标准的技术壁垒,会对我国蔬菜的出口带来更大的限制。
二、应对策略
以上WTO规则及中国承诺内容使我国蔬菜出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但是,挑战即机遇,积极应对的结果必定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1.面向进口大国,进一步拓展全球化、多元化市场
虽然我国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蔬菜出口贸易关系,全球化、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由于我国很容易受特殊保障条款的限制,所以必须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蔬菜产品,进一步拓展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同时注意防止主导产品在一个输入国市场上的集中投放。
首先要面向进口大国和地区,积极跟踪开发进口量在2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蔬菜市场,逐步扩大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但是向任何一个国家市场投放的总量和品种不宜过分集中;其次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巩固发展对日本、韩国的蔬菜出口贸易,最大限度地抢占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以及以俄罗斯为重点的独联体国家的市场第三,创办跨国公司,营造国际性运销网络,实现蔬菜国际化经营,打破区域性和集团性国际贸易壁垒第四,大胆引进人才、资金和先进技术装备,按照国际技术规程和管理模式,规范出口企业行为,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信誉。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安全性,增加产品附加值
由于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我国在入世后的较长时间内,不能过分依赖价格优势来增加蔬菜出口创汇,所以应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出口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首先要通过自主研制和引进国外先进采后处理、贮藏、加工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出口产品采后处理技术体系和从产地到输入国的冷链技术体系,保证达到优级商品性;其次要研究或优化集成出口蔬菜的加工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加工制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三要大力发展无污染(包括无公害食品级和绿色食品级)和有机蔬菜产品,同时,还要加强产地环境、产品和品牌的认证管理,确保蔬菜产品的高品质和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的TBT体系,提高蔬菜出口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TBT(WTO动植物卫生检疫协定)技术体系,尤其是SPS(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技术体系,是提高蔬菜出口竞争力和规范蔬菜进口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认真研究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外TBT措施,充分利用WTO有关协议赋予的权利,建立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指标、措施,维护合法权益,培养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方面的人才,同时加强农残和防疫监控体系建设,提出我国农产品检疫和检验要求、包装和标签要求、合格评定程序要求,健全ISO14000、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体系,加强出口蔬菜基地建设和标识认证,加强出口产品的检疫、检验,树立我国蔬菜产品的良好形象。
4.分步推进蔬菜产业化、集约化、国际化经营
要提高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蔬菜生产方式必须向专业协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化规模租赁经营转变。但由于蔬菜产业作物种类多、分布广,产业化、集约化、国际化经营难度大,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要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近期可先从重点出口产品做起,如蘑菇类产品、蔬菜罐头、鲜或冷藏大蒜、姜、洋葱及青葱、胡萝卜及萝卜、番茄及番茄制品、菠菜、芦笋、辣椒、牛蒡、山药等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很强,应在优势生态区加快发展,形成创汇蔬菜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国家应当制定特殊产业政策、定向投资补贴,引导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宁夏、陕北等地,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重点发展脱水菜、番茄酱、蔬菜汁等加工出口蔬菜产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新鲜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冷冻蔬菜,以及食用菌出口产业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充分利用天然温室气候资源,重点发展冬季优质蔬菜,满足冬春季节出口和内销市场需要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积极开发利用夏季冷凉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延时优质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三北地区特别是环渤海湾地区,充分利用冬春季节日照百分率高的优势,积极发展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充分利用与俄联邦等独联体国家及蒙古接壤的优势,发展针对性强的蔬菜出口产业黄河故道地区,重点发展牛蒡、山药、大葱、大蒜、芦笋等特色蔬菜出口产业;鼓励传统名特优蔬菜产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球化、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
另外,还必须深化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培育民营蔬菜产业经济合作组织,扶持一批有信誉的蔬菜产品出口企业,鼓励贸工农一体化和集团化经营,创建与国际化、品牌化相适应的高度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理顺贸易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高效、快捷的农产品出口协调机制。
此外,还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引导菜农以销定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为出口企业捕捉国际商机提供信息通道,并促进监测、检验、检疫工作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