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对2000余万农民“下岗”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大搞开发区,最高峰时开发区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为500万亩,按人均2亩耕地计算,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6500万人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系数就更高。由此可以推断,从1990年至今制造的失地农民已经远远超过2000万人次。
从某种角度上说,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也是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失地农民都是属于没文化、没资金、没技能的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2000余万农民“下岗”
浙江省瑞安市委农办副主任陈建光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失地农民的今后出路问题表示担忧。最近他对瑞安的失地农民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1992年至2002年底,瑞安共征用土地29785亩。按1991年瑞安市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劳均耕地面积0.95亩计,可以推算,从1992年至2002年,全市相当于有5.7万人,3.1万个劳动力失去土地。目前,瑞安全市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有25个村,涉及农户1.1万户,农民4.1万人。随着瑞安经济开发区南岸拓展区、北工业园区、东工业园区的建设,失地农民数量将会大量而迅速地增加。
有关资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对2000余万农民“下岗”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大搞开发区,最高峰时开发区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为500万亩,按人均2亩耕地计算,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6500万人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系数就更高。因此,由此可以推断,从1990年至今制造的失地农民已经远远超过2000万人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供的数据表明,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其中70%以上是征地,这就意味着至少有2276万亩耕地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变成了国家所有。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这意味着失地农民的队伍还将继续庞大。
征地补偿标准太低是农民蒙受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它事关农村和社会的稳定。
据有关专家分析,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首先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太低是农民蒙受损失和上访的最主要原因;其次要整治征地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还要建立一套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的保障机制。
瑞安市农办副主任陈建光告诉记者,瑞安市一类地区的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每亩为1.6至5万元,二类地区为每亩1.4—4万元,三类地每亩为1.2—3.5万元,四类地为1.1—3万元,五类地为1—2万元。从7个典型村土地征用款发放情况来看,平均每亩土地征用补偿费仅4.7万元,而有的地方付给农民的每亩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只有1.2万元。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太低,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记者在浙江温岭采访时,当地农民向记者诉苦,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被征用的土地价格每亩地补偿费只有500—600元。
更让农民难以接受的是,许多地方圈下来的土地,并不是进行开发,不少人圈地的目的是做土地投机,“圈而不开”。
有关部门对1999年以来76个新建园区的统计表明,已开发面积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1%,土地闲置现象十分严重。
圈地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泡沫,有业内专家估计,80年代末以来,土地出让、转让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最保守的估计每年也达100亿元以上,“比走私造成的损失还要大”。不仅如此,“圈地运动”还引发了各地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圈地运动”的四大误区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国家对失地农民采取就业安置,安排农民在国有企业里上班,使失地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而后期采取了货币安置方式,一次性补偿,一些失地农民拿着一点少得可怜的补偿费坐吃山空,这种“一脚蹬”的做法因此遗留了许多社会问题。
就此,瑞安市农办副主任陈建光分析说,目前各地在征用地过程中存在不少操作方面的误区,根据他对瑞安失地农民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失地农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因此也没有一个村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二, 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质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一些农民分到土地征用款后,很快就花光,他们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没有生活保障的“流民”。目前瑞安征地典型村约有20%的劳动力待业在家。
第三, 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由于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村集体有土地、有资金,但不知如何去发展,怎样壮大集体经济,集体资产难以得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村干部素质差,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集体资产严重流失,或个别村干部腐败吃光用光,造成群众对干部不放心不信任,农民要求分发现金的要求更加强烈。
第四, 留用地使用不规范。从1992年开始,瑞安开始实行留用地政策,按10—20%的比例向土地被征用的村返回建设留用地,主要用于村发展二、三产业,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当地就业。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村没有按规定利用留用地政策来发展二、三产业,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多数村的返回地以宅基地的形式分配到户,部分农民又将分到手的宅基地转卖出去,这虽然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不能效地解决他们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陈建光认为,只有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改进和完善征地政策,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村集体资产管理,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样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探索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
有专家指出,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短缺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征用大量土地之间的矛盾,的确让政府主管部门感到头疼。但征地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把农民排斥在土地利益体系之外。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1月12日作出批示,要求国土资源部对各地以各种名目非法占用、转让土地的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于是,今年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并出台《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方案》, 规定从2003年2月-7月,集中半年时间,对全国土地管理、土地交易和使用情况,特别是各类园区用地、非法圈占集体土地、违规违法交易等行为进行全面治理整顿。
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的确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一些地方政府就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瑞安市委在今年年初组织多个部门,就瑞安市土地征用及“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组成调研组赴江苏、广东等地进行考察。日前,瑞安市委、市政府召开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的紧急会议,决定将征地补偿、劳动力安置、规范村级管理三者结合起来,重新修订征地补偿办法,多形式做好征地补偿工作;打破村(居)、企业的区划限定,做好被征地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安置;抓紧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单独险种,供农民自主选择,同时对村级返回地、征地款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