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专家组顾问、“软科学”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WTO研究院顾问李思恒,最近就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编写出版的《2003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撰写了《粮食市场全面扫描,粮食改革动态篇章》一文,对这本书作了简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2003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最近正式出版,这是粮食行业的一件喜事,也是久已企盼的一个创举。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各界对全面系统的经济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工业、农业、财税、金融、股市、房产、环保等主要经济部门,陆续公开出版了定期的综合报告,包括行政主管单位的“白皮书”和经济研发单位的“蓝皮书”,给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教学科研有关人士及时提供了准确权威的宝贵资料,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
2002年下半年,作为活跃在粮食市场经济前沿的资深专家、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李经谋总经理,在北京召开的一次教授专家咨询会上,提出系统全面的倡议:要从2003年起步,编写出版年度的《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它以实践“三服务”为出版宗旨,即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为粮食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粮食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服务。专家门都对这个创意和策划表示热烈赞同和全力支持,并提出了充实完善的建议。
现在,这本内容丰富的《报告》已经问世,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国家粮食市场报告,弥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空白。
《报告》诞生在当代粮食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本是首卷,为了体现新世纪新阶段粮食市场发展的连续性,它涵盖了2001-2002年两个年度的基本内容。这两个年度,我国粮食市场经济的运行,变化非常大。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度明显加快;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方兴未艾;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有实质性突破;粮食宏观调控的实力充裕,设施强化,运作有力;入世第一年应对适当,两个市场接轨过程平稳,两种资源运用抓住机遇,预期的挑战冲击得到良性化解。
《报告》总体框架设计合理,逻辑周密,体例完整。它以《2001-2002年粮食市场概述》一文为龙头总报告,统领报告的分支内容,提纲挈领,归纳演绎,进行了多维扫描。一方面,从市场功能角度,细分为批发、期货、集市贸易、电子商务四类市场,全方位剖析;另一方面,从市场内涵视野,细分为小麦、玉米、大米、大豆(豆油)、油菜籽等五类主要粮油品种,分别对其产销、供求、进出口、价格等,多侧面描述。从而使读者可以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条分缕析,系统地观察了解当代粮食市场体系发展进程中一个特定时段的深层切面。
《报告》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特色鲜明。它基本包括了这一时期粮食业所面临的焦点、热点、难点,有的已涉及到带有前瞻性的课题。因而,它立足点比较高。比如,在市场导向中,几经反复,迂回曲折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被政企不分、“三老”难题压顶,“四自”特征无从体现,在亏损谷底艰辛探索的四有粮食企业改革现状;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粮食品质明显优化,而粮食产量逐年递减,引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思与忧虑,如何周密谋求既适应市场需求,又确保粮食安全的双赢之策;对粮食的国家财政支持,如何稳妥地从间接的保护价补贴,过渡到直接的向粮农的生产补贴,做到国家宏观调控必需粮源仍有切实保证,农民得到鼓励增产的实惠,财政补贴资金又能确保用在结骨眼上,防止运作过程的“跑冒滴漏”;在体制创新中,通过粮食产业化经营,与粮农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焊接”一度被人为切断的产业链,有效提高下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经济附加值,从而联结起数以亿计的超小规模的农户,与统一扩大的地区、全国粮食市场对接,甚至与国际粮食市场沟通;粮食风险基金的合理筹集,恰当运作,及时到位,以发挥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农村税费改革与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有机结合,科学匹配,兴利除弊,相得益彰;粮食批发市场经营中推行“栈单制”,提高诚信度,保障履约率,增加交易量,发展中远期交易,扩展市场功能,有利于期货交易对接。还有,最近两年出现的新课题:如为因应“入世”,我国承诺对大米、豆油等六种主要粮油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对转基因玉米、大豆、油菜籽实行安全准入和标识制度;对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正确理解,规范运用,既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又保证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报告》对以上这些备受国内外关注的课题,有的从理论高度进行剖析,有的从实践过程总结经验,对广大读者是大有启发,深受裨益的。
《报告》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实用。它的权威性强。信息资源均取自国家统计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等权威单位,均已经过筛选、鉴别、加工、整理,精确性强,可信度高,便于各方放心使用。它的全面性强。不仅涵盖了这一时段的主要统计信息,而且包括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信息,以及粮食行业管理、企业经营、储备管理、市场运作、中介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开卷检索,一目了然。它的系统性强。包括主要粮油品种的产量,进出口量,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主要粮油的价格指数,等等。特别是对小麦、大豆等五种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分析中,对供求变化、行情起伏、价格曲线,均作了全方位、多侧面、按月分季跟踪,作了动态分析与描述。这是本《报告》中最值得称道的核心内容,对行业管理、企业经营、调查研究人员的参考作用也更直接更明显。《报告》的两个附录也非常精彩充实。“大事记”分月记录了这一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原国家计委以及中央一级有关主管部门,对粮食工作召开的会议,发布的文件,作出的重要决策等,均精炼要点,一一列出。同时,对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水稻会议等国际粮食市场的重大动向,也都作了简介。
“重要论述索引”中,广泛搜集全国28种主要期刊报纸上发表的粮食经济论文目录,和公开出版的15种粮食经济专著的书名,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两年来粮食经济领域,粮食部门主要官员、企业家、著名教授专家的前沿学术成果。
《报告》编辑组的这种繁重的服务性劳动,难能可贵。这两个附录新局面非聊备一格,可有可无,而是对《报告》主题内容的必要引伸、补充、发展,是《报告》有机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读者阅读参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报告》发行伊始,经验不足,也并非尽善尽美。对今后《报告》的编辑,也提出一些希望与要求。
一是2003年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已扩展到16个省(区市),全国过半。从2004年的粮食市场发展报告起,就应组织一些放开先行地区,作有关主产区与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植根于市场原则的协作关系的经验;取消保护价制度后建立对粮农直接补贴制度,各种操作方式的比较研究;放开粮食市场后,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规范运行、互补促进的各种形式;在法制框架下,各级分类市场,按市场规则操作的经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储备企业,掌握必要份额的粮源,利用适当时机轮换,推陈出新,灵活吞吐,增加效益。这些,都是粮食市场化改革必然面临的新问题,是后续放开省区粮食业迫切需要未雨绸缪、加以借鉴的新经验。今后几年《报告》及早关注,组织编写,应是当务之急。
二是对专题内容和政策法规介绍,还应进一步力求全面系统。比如,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对粮油领域关系最直接,前几年媒体渲染“狼来了”,预言将对中国粮食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对此,读者希望了解全貌。本卷《报告》对此问题,有多处涉及,但均语焉不详,未见全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因而仅仅介绍“进出口配额”(应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不能简化,有悖原意),是远为不够的。仅就承诺义务而言,还有取消一切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数量配额、进口许可证等),实行“关税化”,并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取消粮食出口补贴;进口质检必须符合WTO规则与国际惯例,不得形成变相的技术壁垒,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政策法规,而且读者不太熟悉,不可挂一漏万的。
三是对统计信息资料建议要充实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世界粮食的一些重要数据,主要粮油的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主要生产国、出口国、进口国及相关数据,国际市场主要粮油价格动向,等等。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分析中国粮食市场,是不能与国际粮食市场割裂的,二者互动,影响密切。再就是要增加全行业口径,包括多种经济成分(国有、民营、合资、股份、外资等),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粮食企业的统计数据,不论从行业管理、宏观调控哪个角度考虑,从调查研究,提供比较全面准确数据,供决策参考的角度考虑,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原国家计委2002年提出粮油企业申请进口关税配额的必备条件(2003年有部分修改),即有一个量化规定:即面粉企业(日加工小麦400吨以上),玉米企业(年需玉米5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和年需玉米10万吨以上的其它生产企业),大米企业(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或年进出口额2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棕榈油加工(年使用棕榈油3000吨以上的食品企业),豆油和菜籽油加工(日处理毛油200吨以上的精炼油品企业)。这可作为一个参考量化依据。总之,市场化后对全社会口径的各类粮食企业统计,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粮食企业统计,对市场发展已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息资料。希望在今后各年的《报告》中逐步充实。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殷切的期待,2004年后陆续出版的各卷《报告》,必将精益求精,务实严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卷比一卷质量更高,可读性更强,对粮食业的发展奉献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