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产业化发展林业 生态化改善环境——对都市林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产业化发展林业 生态化改善环境——对都市林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上海市林业发展目标是郊区森林覆盖率达30%。具有滨海特点的奉贤区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想状态的森林覆盖率则为40%,城镇绿化率达50%。由于市政府扶持林业政策的出台,驱动了我区的林业发展。2002年至2003年4月底,全区完成植树造林5.33万亩,其中经济果林2.01万亩,苗木1.6万亩,生态林1.72万亩。全区的森林覆盖率已接近15%。规模化、工程化、社会化、个性化造林已构成了奉贤林业发展的态势,促进了全区农业及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了农村及城市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综观林业发展的现状,当前需要研究四个问题:一是对林业发展战略性地位的认识问题,对林业在区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中所起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二是林业自身的支撑能力问题,使林地“种得下,稳得住,能长久,不反弹”;三是农民近期和远期的利益保障问题,要让农民在林业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四是林业安全问题,如何依靠科技进行养护和管理,如何实施依法保护。基于上述四个问题,有必要在运行机制、管理体系、政策平台、社会重视度等方面积极实践探索。

  正确认识林业在生产、生态、生活中的作用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林业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入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1999年,北京市运用替代法对全市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森林生态效益是林木自身价值的13.3倍。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测算也表明,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林业在生产、生态、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林业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天然的调温器,它可以使夏季降温,冬季增温;是天然的减风器,夏季可使风速降低55%,冬季降低30%;是天然的加湿器,可以提高相对湿度3~6%,抑制水蒸发39%;是天然的防尘器,可降低大气浑浊度达35%,降低周围灰尘40%。发展林业,增加森林覆盖率,将使生活、生产环境美化,水更清,天更蓝,居更佳。

  发展林业,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业,可以提供多种经济资源,带动木竹加工、干鲜果品、食草畜牧业等加工业、手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林业,开辟就业渠道。林业与工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不同,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事业,可循环发展的产业群,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市场运作实施规模化造林,进行土地有序流转或变性,农民职工化和市民化程度将会得到有效推进。

  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入。林业是一个产业,模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多样化,农民在林业产业中直接得到的收入是一般常规农业的二至三倍。

  发展林业,产生互动效应。发展林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将提升奉贤区整体形象和投资环境,均衡与近郊的地级差距,增强投资引力,提高综合经济产业实力。

  树立生态经济、城市林业的观点,建设现代化的林业发展和管理体系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生态促进经济,美化城市。奉贤的生态林业规划,应依据奉贤独特的地理环境来考虑,能起到为市民提供最佳的休闲、旅游、居住境地;为国内外商界提供安心、舒适的投资环境。以最佳的生态环境引进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效益,真正起到生态和经济、城市三者相得益彰的效应。为此,生态林业的规划建设,不能简单地视作为量的概念,而应看作是城市和经济建设发展中具有生命力的优美曲线,并以此提高城市品位,推动经济的发展,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坚持五性原则,形成林业产业支撑体系。即近期操作性,要有利于推进;长远支撑性,要有利于发展;规划整体性,要融合农村城市化、城市农村化;板块功能性,要区分功能,并有效发挥;产出效益性,经济林要有产业链支撑,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林要有持续政策配套,要有生态效益。

  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构筑林业多元化投资模式。一是从建立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着手,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优化。二是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使林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四是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步伐,建设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五是充分发挥涵养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改善水质中的作用,保证生态用水,建设为生态服务的水利配套设施。

以政策为保证、以利益为纽带的良性循环机制,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及成本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培育生态服务市场,建立交换机制,推动生态效益的货币化、资产化。通过税收手段和相应的财政、利率、信贷等政策,建立起森林生态产品及服务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创造市场化造林动力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林业,形成社会各种资本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是推进森林生态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要以规划为引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本要素,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林、工、贸、旅、居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

  明确产权制度。林业既有生态效益,也可以给经营者带来预期收益,这是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动力所在。因此,在生态建设中,无论是政府投资造林,还是社会各方面投资,都应明确产权政策和权益保护。

  建立互动开发体系。生态林建设应与产业相联结,形成支撑结构,产生互动开发效应。生态林建设与其他产业的联结,大致分为四类模式:一是以房养林(开发低密度房产);二是以林养林(果树,苗木、药材林、工业用材林);三是以项目养林(旅游、休闲);四是殡葬养林。实施以房养林是大型片林建设的重要环节。SARS危机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渴望更为强烈,上海汇集了大量的国外投资者和高级管理者,有一批事业成功者及高收入的市民,他们都希望有一个绿色的居住环境,低密度、生态型住宅是未来几年人们追求的热点。开发森林住宅应分为高、中档二个层次。采用不同的容积率,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偏离城镇的,应以低密度高档住宅为主,紧靠城镇的在允许30%的建设用地内,不能苛求太低的容积率,在规划上与城镇建设融为一体,既解决了城镇绿化问题,又提高了居住的品位。以房养林可采用阶段性政策,林地成形五年内,由开发商管理、养护,其费用来自林业的自求平衡,主要是靠苗木出售收入解决养护。五年之后,核准株数,由政府向开发商收取一定年限的养护费作为基金,进行招标养护。以林养林,主要是政府规划,政策驱动,以农民种植为主。以项目养林,则按照市场运行规则,由开发公司与当地政府明确责、权、利关系,也可参照以房养林的运作方式。以殡葬养林,应作为殡葬改革的一个方向。土地资源不可再生,不能让亡人无限制侵占土地,要创导骨灰树葬的社会风尚,可选择高压走廊、防污林带、路、河网林带作为先人的安息地,把殡葬养林纳入市场运作机制,既可节约土地、美化环境、又可以减少政府公共财政的压力。

  各方配合,协同管理。林业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调,多领域发展,多层次展开,多途径探索。要强化依法治林,加大对林业的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