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跃上新台阶

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跃上新台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5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八月重庆的高温酷暑中,在颠簸崎岖的山路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率领的社中央专家调研组每一位成员心中都搁着一个沉甸甸的问题:

  “200万人目标”背后的忧思

  在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时间内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这是九三学社中央专家调研组来到重庆第一天所获悉的。

  3114万的总人口,农业人口占到2/3,农业富余劳动力762万,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市委、市政府从基本市情出发,紧紧抓住三峡库区移民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大产业来抓,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小康。据统计,近5年来,重庆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37万,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74.5%下降到65.7%,城镇化率由23.4%提高到36.4%。

  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对重庆市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劳动力过剩是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更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乃至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重庆市取得的经验无疑为全国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贡献。

  但与此同时,专家们也了解到;面对今后五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的目标,依然有许多阻力需要克服,而新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又亟待加以重视,加以解决: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二、三产业的激烈竞争。二是现行体制障碍,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现行的城乡分割的用工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土地使用制度。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非常有限,转移难度增大。城市工业发展中,资金、技术的密集程度不断上升,城市下岗职工、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大多转移到城市第三产业,由此仅靠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路子越来越窄。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坑、蒙、拐、骗农民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五是法律规章不完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农民离乡不易,进城困难。因此,调研组专家认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新阶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跃上一个新台阶。

  “从自发到有序”服务急需到位

  早在1987年,重庆市政府就设立了农村劳动力统筹协调办公室。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一大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自发转向有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调研组在重庆市开县了解到,当地政府将劳务开发确定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劳务经济,通过建立职业介绍所、民办劳务中介机构组建输出网络,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县外10个办事处开设了“外出务工服务窗口”,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减少劳务输出的成本。

  在万州区、合川市、万盛区等地调研组同样看到,各区市县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积极研究和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动。在调研组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座谈中有一个共识是,政府有责任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以及社区服务业,正确外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使进城农民有工可做、有业可依;积极开辟多种渠道,输出农村劳动力,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下,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供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法律援助和信贷担保等中介服务,建立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

  调研组专家呼吁加强教育和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大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专家认为,如果寻找一个切入点,那么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有的专家更指出,教育和培训不但是当前也是最终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仅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且有从事二、三产业技术特长的劳动力较少,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据对万州区的调查,2002年全区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2%,有的甚至是文盲、半文盲。

  专家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文化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已很难满足城市建设及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应当明确,农民工素质低,不是他们的责任,是长期城乡教育二元体制欠账的结果。在一些部门和地方相继推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种种要求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的力度,否则农民工将很难跨越这道门槛。

  专家们建议,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等各类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开展农民就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要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尽可能拓宽就业面,全方位、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从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