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日前召开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作会议。
从这次会议的内容来看,供销社打算用3-5年的时间,在农村以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为重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对传统流通网络进行大规模改造重组。
供销合作社向来比较低调。然而,它却是事关“三农”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供销社承担了城乡物资流通最主要的中介角色。尽管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时候,供销社一些功能被逐步剥离分解,影响力亦有所下降,但其在农村物资流通方面的作用显然是不可低估的。
供销社之所以不同于个体工商大户或其它经济组织就是因为它不仅仅和农民是“一买一卖”简单关系,而是和农民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股金分红、按交易量分红等多种形式把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W TO条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愈加复杂的今天,解决好供销社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供销合作社现有家底似乎不薄:有社员1.8亿户,职工430万,经营网点50多万个,2001年全系统商品销售额达4053亿元。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供销社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真正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供销合作社,其核心是合作经济。“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首先需要组织者自身有健康的肌体,持续发展的后劲。
然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自1992年以来经营连续亏损,特别是1995年以来,亏损逐年成倍增加,1998年亏损额高达156.39亿元人民币。
直到2001年初的时候,供销合作社系统宣布结束了八年亏损的状况。
连续亏损那么多年,恢复元气自然非一日之功。那么,供销社该怎样抛却“家大业大”的陈旧思维,反思现状呢?
历史欠帐和自身经营不善固然是长期困扰供销社的一个原因。
然而,几十年来制度遗产形成的“路径依赖”却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供销社有一个重要职能,即按照政府授权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进行组织、协调、管理;促进城乡物资交流。
另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居主导地位,其性质在“官办”与“民办”、“集体”与“国营”之间来回转变。
长期以来政策依赖以及产权上的模糊状态使得它的自我改造必须面对极大成本。
曾经引以为豪的制度遗产及其自然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成了供销社去不掉的金手铐。
虽然彻底的市场化取向是其改革的唯一出路,但仍然充满重重阻力。阻力就来自所谓的“路径依赖”。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推行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属于制度变迁。任何制度变迁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制度在发展中自我强化的作用不会轻易改变。供销社的改革也是这样。尽管现在赋予供销社的政策优势越来越小,但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搀杂,改革的每一步都不那么容易。
供销社身上有着太多计划经济的烙印,而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只有彻底地摆脱这种烙印才能改变供销社乃至改善农村经济。
现在,或许内外两种力量齐头并进方能抛开路径依赖的困扰。
于外,如此次会议所说,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旧有的流通网络。于内,则需要从优化产权的角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那么,依靠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主体,改造、融合供销社“旧壳”则应该是一条可行之路。这种改造的关键是理顺专业合作社与供销社之间的产权关系,只有农民社员真正享有专业合作社的决策权、剩余索取权和对资产净值的处置权,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保有生命力并具备改造供销社的能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通过这种方式才会使“合作经济”展现其本来面目。
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世界各国的经验和中国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都表明,使农民能以较低成本、较快捷的方式整体进入市场,最终使农民实现增收才是一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