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农业服务于小康建设的具体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利民工程”,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和首批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试点城市,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初见成效
1.切实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挂帅,由农业、畜牧、水产、商贸、质监、卫生、工商、环保等部门组成的“长沙市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和新闻发布会,启动了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我市的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重点强调。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正式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浏阳市政府今年两次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并由市长与各乡镇签定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的责任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2.着力建设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38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6.5万亩、茶叶基地4.5万亩、粮食基地24万亩、水果等其它产品基地3万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湘丰茶厂与中国农科院在长沙县金井镇联合建设的1000亩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浏阳市官渡、沿溪等乡镇在湖南农大教授指导下规划建设的5000亩生态金桔园,秀龙科技公司在浏阳沙市等乡镇建设的1万亩生态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规划起点高,质量标准高,科技含量高。
3.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我市农业部门制定了高档优质稻绿色食品、放心菜等农产品基地生产技术规程,浏阳市作出了“关于创建农产品安全区的决定”,开福区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方案及其实施细则”,使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尤其是稻鸭共栖、猪沼菜等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杀虫灯、防虫网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4.加强了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在全市建立了7个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土壤、农用水、农作物进行定点定时的抽样检查和监测。全市98家对农业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经过整改,取得良好效果,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已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市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30个农产品检测站。目前正在筹建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市财政今年已预算安排300万元,用于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畜禽水产质量检测中心建设。
5.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力度。减少有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严格禁止在蔬菜产区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粮菜混种区域,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对违禁、违规经营者,依法进行查处,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并协同工商部门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去年,我市共查处假冒伪劣和不合格的种子6.5万公斤、农药7万公斤、化肥13.5万公斤。针对当前高温高湿季节蔬菜施用农药的高峰期,市委、市政府拟定于7月1日—至8月1日实施放心菜安全质量集中整治行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从各有关单位抽调100多人,对蔬菜生产基地、农药市场、蔬菜销售市场进行集中整治,以确保上市蔬菜食用安全。
6.推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去年,我市以放心菜、品牌茶、优质粮为重点,大力组织和推进产业化开发,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有3家粮食加工、4家茶叶生产等企业的10多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5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的8个品牌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有4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去年我市的出口茶叶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既促进了我市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又提高了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
二、制定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
我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契机,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生产体系为基础,以“菜蓝子”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源头和市场环节入手,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努力把我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主要目标是:用2年时间,整顿和规范全市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秩序,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在生产领域,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基本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跟踪制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合格检验、认证制度。在流通领域,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推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再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认证和准入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和产品信息体系,使9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出口农产品达到贸易国和国际标准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中有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全市农产品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全国进入先进行列。到2006年,全市“放心农产品”达到100%,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40%,品牌农产品、包装农产品上市率达到50%。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须付出艰巨的努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立足长远,又要紧抓当前。从长远看,要加强引导,稳步推进;从当前看,要主攻要害,重点突破;从我市情况看,主要是改善和净化三个环节,建设和完善三大体系。
(一)改善和净化三个环节
1.改善和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三废”污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今年要组织完成好产地环境的所有调查、资料收集、现场布点、采样和送样工作,完成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土壤样品、水质样品室内分析任务,完成全市调查监测结果、汇总和评价任务,对评价区域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登记编码,建立全市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确定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区域。建立健全全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动态变化。逐步控制和消除耕地土壤、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的污染问题,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产品产地环境,争取达到无公害生产环境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2.改善和净化生产过程。一是要切实抓好种植业投入品的监管,主要是农药和化肥的管理。要严格农药的登记管理,加大农药市场的抽查力度,经常开展农药质量和农药标签的抽检,不定期地发布禁用农药品种和在蔬菜、茶叶、瓜果、水稻等作物上限用的农药品种公告,全面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在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建立和完善速测机构,抓好农药残留的抽检,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情况,接受公众监督。要积极开展蔬菜减化肥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加强对肥料的质量抽查,对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用肥进行现场抽样检测,严格肥料市场的准入。同时要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实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可追溯制度。二是要扎实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示范基地的生产技术规程的落实,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抓好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减农药、减化肥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有机肥、杀虫灯等生产技术的推广。对示范基地试行星级管理,由市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按照放心农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有机食品质量标准的要求,组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考核、认可,对获得星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市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牌并给予适当奖励。
3.改善和净化交易领域。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标识化流通,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和标识上市。建立完善放心、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网络,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农产品安全专销区或销售专柜,逐步完善配送和零售网络。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抽查和监督,督促生产者、经营者改进产品品质、规范经营行为。
(二)建设和完善三大体系
1.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在全面推广国家和行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技术规则,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和质量保障标准体系,争取制定出台《长沙市无公害农产品暂行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范围内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上市。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一是建立长沙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设施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健全检测制度,增强检测能力。二是建立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三是在示范基地,以乡镇为单位或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农产品残留速测室。四是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速测机构。通过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质量监控。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市、县农业部门要建立“放心”农产品认证机构,组织开展放心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并组织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申报。今年要力争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