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分析
生产状况:从1993年始,我国水果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巴西和美国。1999年,我国果园面积为863.4万公顷,水果产量6222万吨,约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4%。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均居世界各国之首,苹果和梨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第三位;全世界有70%的荔枝产于中国。但我国的水果生产多数经营粗放,放益不高。由于科技含量低,果农素质差,经营粗放管理,1997年,国营果树良种繁育场(圃)生产的良种不足生产发展所需苗木的20%,无病毒良种苗木只占2%,繁育体系十分薄弱;投产园中有30%是低产劣质果园,水果的优质果率仅为30%;1995年,按结果面积,全国水果平均每公顷单产只有8100多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柑橘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产量不及巴西和美国,而且许多地区的柑橘出现品种退化。果品外观和内在质量比较差,影响了潜在市场竞争力的发挥。
贸易状况:从价格上看,国内主要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入世后我国水果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果的出口数量与世界水果生产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999年全国出口干鲜果品80.5万吨,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3%。苹果售价在香港市场售价不及美国的1/2和日本的1/4,梨售价在香港市场的售价为澳洲梨的一半。此外,市场份额也呈下降态势。20世纪60年代我国果品占香港市场份额的40%以上,目前不到20%。我国水果竞争力弱除质量原因之外,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和储藏加工也严重的影响了国际竞争。产后商品化处理包括采后的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这既是提高果品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我国水果大都未经任何处理,包装简陋,外观质量很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水果的储藏能力只占水果总产量的20%左右,加工能力仅占10%。因技术落后,储藏运输设备不足,每年大约有20%~25%的腐烂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幼树大量投果投产,我国果品储藏加工问题还会更加突出。而发达国家基本做到了采后立即冷处理,然后进入冷库或气调库,并采用冷链的形式进行运输和销售,保持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美国、巴西是世界排名前列的柑橘生产国,加工量占各自产量的70%以上。此外,美国苹果的45%,日本苹果的25%用于加工。在果品流通上也存在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的问题。据供销社系统反映,1995年国有果品公司经营量仅占社会购销量的10%左右。而发展中的农民购销组织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水果生产发展的“瓶颈”。加入WTO,国外优质低价水果将进管国内市场,对我国水果生产造成一定冲击;总的来说将有利于扩大中国水果的国际市场份额。优质苹果和梨的内质与国际市场名品差距不大,出口量将增加;荔枝、龙眼、柚类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将进一步增加:柑橘和香蕉将受到洋水果的冲击。就亚太地区,水果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日本年产水果不到500万吨,近年来自给率逐年下降,1980年为81%,1990年为63%,1995年下降到47%。因此,只要提高果品质量,向日本出口果品及其加工品是大有希望的。再如东南亚国家大多只生产热带、亚热带水果,这对我国北方的苹果、梨等落叶水果来说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
调整措施 1.加快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和适用技术、重大技术的推广,调整布局和品种结构。苗木是果树生产的基础,培育良种苗木是提高果品的质量的关措施。为增强我国水果的竞争力,各省、地、县要根据农业部的“九五”规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国营良种场、园艺场为依托,建设采穗圃、苗圃,作为永久性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果树种苗生产许可证”、“果树苗木质量合格证”和“果树苗木检疫证”的“三证”管理制度。针对果树技术推广工作薄弱、果农技术水平低是造成果园单产低、果品质量差等情况,必须加大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单产和质量,重点是推广普及先进的常规技术和新技术,将优良品种、矮化密植、合理修剪、蔬花蔬果、配方施肥、果园覆盖、果实套袋、摘叶转果、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综合防治以及储藏加工等技术组装配套。同时要大力发展果树无病毒栽培。通过抓样板、树典型,建立高标准的示范园,以点带面,实行良种、矮化、无毒三位一体,充分发挥无病毒果园的示范作用。果树区域布局由不适宜区、次适宜区向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充分发挥气候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果品。
2.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发展储藏加工业。通过制定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国产设备和引进设备的选型工作,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同时,改进包装,推行注册商标,并采用以果品个数为主,参考重量,按标准箱计价的包装方式,取代传统的重量计价的包装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依靠工业推动,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水果的储藏加工问题,增强竞争力。
3.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和支持空间。尽管WTO规则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扶持作出了明确的约束,但对政策限制仅限于能引起贸易扭曲的“黄色”政策,而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箱”政策不在被限制之列。况且WTO框架下,我国尚有485亿元人民币的扶持额度。解决水果市场放开,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水果生产还是各家个户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国际流通的矛盾;引导果农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引导,强化服务,实现水果的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对此,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一要在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查农素质,推动果品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水果的整体竞争力。二要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水果产销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间接减少水果用于水果生产的成本支出,减缓水果集约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继续保持价格优势。三要努力提高果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水果购销、加工、储运等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服务组织,加快实现水果生产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