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作者:秦光贤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村和农民,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而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三条思路抓好“三农”工作,则是当前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极其重要而且鼓舞人心的主题内容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树起的一面鲜艳的红旗,它将指引、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同一个美好的目标努力和奋斗。

  报告指出,全面小康社会是更加殷实的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它不仅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显然,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是现阶段老百姓的最大愿望,也是我们党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其重要的推动力。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民人均收入尚不足300美元,全国八亿农民中,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另有6000多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合起来占总人口的7%以上.十六大报告强调: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际上指的就是当前农村的状况,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状况。鉴于此,仅就经济、文化、教育等指标而言。与小康目标差距最大的就是农民。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未来18年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达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在农民.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新形势下如何突破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十六大报告提了三条基本思路: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第三,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没有它,国将不国,人类就会面临灭亡。但是它对国家GDP的增长率,对财政的贡献率,却是相当有限的。从我国现状来看,2001年农业收入占GDP的15.2%,按"十五"规划,到"十五"末期,农业占GDP的比重要降到13%以下。农业税收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大,2001年全国才是600亿左右。可以说,农业是不体现"政绩"的产业,所以在一些片面追求"政绩"的领导干部思想意识中,这个"不争气"的产业往往占不到应有的地位.尽管他们口头上也讲农业如何如何重要,但在行为上对农业的重视则非常有限,许多人不愿往农业上多花心思和精力,他们对农业和农民在资金和感情上的投入都不够,谈到农村和农业工作就心烦,看到农民找上门来就厌恶,这种现象在县、乡一级表现得比较普遍,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将农民称之为所谓"刁民",于此足可反映他们的情感倾向。作为面向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基层干部,对"三农'没有感情,只会向农民索取而不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只会对农民指手划脚而不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分担风险;只会在文件中要求农民做什么而不引导帮助农民如何去做,那么,那些所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所谓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带领农民奔小康的许诺便只能是一句句空话。而农村很多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不能兑现,那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已。

  当然,无论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是提高农民收入,都不能靠各级政府去包办和施舍,而必须靠各级干部和农民共同去做,归根结底靠农民自己去努力争取。中国的农民历来是勤劳勇敢、顽强坚韧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求发展、求富裕的愿望,也是最容易调动其整体积极性的一个社会阶层。如果我们的各级干部能够认真地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所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三项措施,以抓"政绩"工程的那种干劲,以迎来送往的那种精力,以招商引资的那种热情去投入农村工作,去对待农民的事情,那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其次,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极其关键性的任务,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因而目前乃至今后若干年便是劳动力存量的高峰期。由于我国人口分布的结构性原因,这些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农村,而中国农村就那么点土地,农民深感困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传统劳作,已经呈现半失业状态,没有多大的出路了,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就为我国城镇化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据专家测算,按照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农村有50%的劳动力和人口需要转移,那么"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的问题就尖锐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冲破重重围堵,顽强地挤进了大城市,"打工族"成了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而使工资性收入占了农民纯收入的相当比重,也刷新了农民纯收入的指标。由此可见,从体制上、观念上打破城乡壁垒,按市场法则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拓展农民生存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此举仅仅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权宜之计:其一,我国的城市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设想把农村富余人口全都转移到大城市,这样势必会把农村许多社会矛盾转移到城市,增加城市的压力,其结果不但无济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业居民。其二,即使是把部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如果余下的农村人口仍然在原有的环境状态下生产生活,还是难以使农民大幅度增收和持续增收,因为传统农业的致命弱点就是解决不了农产品过剩和市场扩大的问题,制约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民人口所占的比例太高。事实证明,只要农业生产稍有发展,就会出现农产品严重过剩窘况,因此难以摆脱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怪圈'一个国家的城镇消费人口不足,它的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我国现有2400多个县城,3000多个乡镇,如果平均每个县城达到6万人口,每个乡镇所在地达到1万人口,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就会接近均衡,这样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才会提高,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所以,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党政的各个部门,在落实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应当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作,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增加小城镇消费人口,拉动内需,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以期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再次,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50年的历史来考察,可以说成在政策,败也在政策。只有基本政策稳定,农业才能持续发展,反之,农业就徘徊不前甚至倒退。除了中央的基本政策要长期稳定之外,各地的指导性措施和布署也要相对稳定。农民最怕当地党委、政府的文件和口号朝令夕改,如果姜书记来了要种姜、李书记来了又种李;牛书记来了要养牛、马书记来了又养马,今天一个目标,明天又是另一个目标,农民就会无所适从,因为书记是可以经常调换的,而农民是调不走的,最后承受痛苦和代价的还是农民.在这方面,恭城县委充分体察民情,在改变政府职能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堪称卓有成效。恭城地处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南麓,无地缘优势之便,有的只是青山绿水、沃土蓝天,属典型的山区农业耕作区.正是在这一方净土上,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恭城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走兴农富民之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做文章,创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其所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富裕程度,而且吸引了我国著名企业汇源集团公司落户恭城。目前,一个年产利税4400万元的大型汇源果汁生产基地已在恭城破土动工,其在恭城农村扶持农民进行果树品改和更新的工程已经启动。恭城农民和恭城农业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个以农业翻身,农业致富的典型正在向世人显示其独具特色的恭城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产业的做大与成功。

  总之,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树立了这一共识,把"三农"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在思想上摆正了农业和农民的位置,在行动上多一些指导、帮助而少一些指手划脚,多一些服务而少一些索取,多一些感情而少一些责备埋怨,那么,十六大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就一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