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蔬菜产业:内外并举产销一体化

蔬菜产业:内外并举产销一体化

作者:张其中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蔬菜,是与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今年是我国入世后第三个年头,上半年又受非典影响,我国当前蔬菜生产、价格及外贸出口形势究竟如何?下一步抓好“菜篮子”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蔬菜产业正在探索发展新路——   

  国内国外市场并举产量质量稳中有升   

  1、蔬菜基地生产稳中有升。

  我国五大蔬菜基地(广东湛江南菜北运生产基地,云南元谋等地反季节菜生产基地,环渤海山东、苏北大路菜生产基地,西北河西走廊地区西菜东运生产基地,张北地区大白菜生产基地)历来是我国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去冬今春低温多雨,今年一季度各地蔬菜生产迟缓,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部分商品菜主产区早春大棚蔬菜减产并推迟上市。进入二季度以后,全国蔬菜生产趋于正常,陆续进入收获旺季,并集中大量上市。目前,北方市场蔬菜供应正进入一年来最丰富的时期,南方市场受天热的影响部分蔬菜生产不足,但北菜南运通道陆续畅通,加上保护地栽培技术的发展,市场供应也有充分的保证。

  蔬菜在全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有所上升,预计全年蔬菜面积将继续增长,产量将获丰收。据调查,山东省今年农民种植意向面积比去年增长4.4%,实际种植蔬菜面积估计将比去年稳中趋增,蔬菜产业呈继续扩增发展趋势;安徽省春夏在地蔬菜瓜类面积520万亩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7%,其中设施栽培面积245万亩,比去年增长14.5%;江西省截至5月上旬蔬菜播种面积401.55万亩,总产量550万吨左右,商品蔬菜上市总量309.44万吨,预计全省全年蔬菜播种面积可达到980万亩,比去年增加43万亩,蔬菜总产量1250万吨,比去年增加50万吨左右。   

  2、蔬菜产销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蔬菜品质有所上升。

  蔬菜生产环节技术普遍提高。我国蔬菜的设施栽培,以往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畦灌,水的利用率只有40%,每公顷灌水定额为9000~12000m3。现在,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先后开发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温室灌溉设备,节水效果十分明显,且能提高蔬菜品质,从而为发展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工厂化蔬菜产业奠定了基础。另外,今年山东省全面启动“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天津市对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动态管理,浙江临海采取五条措施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江苏无锡市锡山区蔬菜副食品产销协会重点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等,都较好地提高了蔬菜生产的品质。   

  3、国内蔬菜市场逐步摆脱非典影响,趋于稳定。

  一季度全国蔬菜价格普遍高涨,大大高于去年同期水平;4月初以后价格出现回落,但受非典等因素影响,到4月下旬部分城市蔬菜价格出现一定回升,但产地蔬菜价格回落;5月份以后全国蔬菜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回落;6~7月份蔬菜市场价格已全面降低到上年水平之下,今后一段时间价格将继续呈下降、低迷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4、蔬菜外贸出口总体情况较好。

  上半年受非典疫情等影响,全国蔬菜出口出现大幅波动,但从5月份情况看已经有所恢复,当月全国蔬菜出口额达到2.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月增幅已经超过1~3月各月的水平。上半年全国蔬菜出口总体形势仍较好。截至6月底,2003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197.56万吨,同比增长22.27%,出口创汇金额1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9%。   

  从出口蔬菜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来看,1~5月全国对日本出口54.1万吨,同比增长7.7%,创汇4.52亿美元,同比减少1.2%;对香港地区出口22.77万吨,同比增长14.96%,创汇0.75亿美元,同比增长39.55%;对美国出口10.1万吨,同比增长25.25%,创汇0.87亿美元,同比增长49.76%。我国与东盟蔬菜贸易发展较快,但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和金额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尚不大。1~5月,全国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为35.99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18%,出口金额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0.7%,出口数量和金额都不及出口日本一个国家的份额。其中,在东盟各成员国中,贸易额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两国的蔬菜贸易占与东盟贸易额的62%;贸易增长最快的为越南、柬埔寨和泰国,不过其出口额均较小。从蔬菜品种分析,鲜菜出口创汇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3%,占蔬菜出口金额的35.68%;加工保藏蔬菜出口70.26万吨,同比增长12.46%,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5.56%,出口创汇4.89亿美元,同比增长12.83%,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3.62%;干蔬菜出口15.46万吨,同比增长28.42%,占蔬菜出口总量的7.8%,出口创汇2.32亿美元,同比增长27.84%,占蔬菜出口金额的20.69%。从出口省区来看,1~5月全国出口金额居前五位的省区依次为山东(1.14亿美元)、福建(0.79亿美元)、浙江(0.37亿美元)、广东(0.34亿美元)、新疆(0.27亿美元)。   

抓好“菜篮子”工作做到四个“转变”   
  1、从片面注重抓产量、供市场向更加注重蔬菜品质安全方面转变。

  近10年来,由于我国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各主要“菜篮子”商品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品种日益丰富。但是近年来日渐突出的“菜篮子”商品卫生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已达1.4亿亩,32.8%的蔬菜种植户在叶菜上使用过有机磷等高毒农药。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瘦肉精、性激素等,肉类产品加工过程使用吊白块、工业用油、福尔马啉、防腐剂等,使产品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菜篮子”商品卫生质量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而且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如今年上半年日本就以我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物超标为由,阻止深圳口岸菠菜、食用菌等产品出口,导致该口岸对日蔬菜出口额同比下降51.80%。因此,今后抓好“菜篮子”工作要及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主要注重数量、保证供给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和卫生转变,实现从“装满菜篮子”到“净化菜篮子”的转变。   

  2、从产、销脱节向产销一体化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菜篮子”产销环节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动植物养殖业重复性与同构化现象严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产销中介组织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这样就很难形成农产品数量、品种、价格等信息的正常传递,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真正发挥“以销引产”的作用。今年6月份,苏北徐州一带农村西红柿生产过剩,批发市场价格跌到0.08元/公斤左右,与此同时北京市场批发价在0.8元/公斤左右,但由于信息不灵通,当地菜农有菜卖不出去,亏损严重。因此,下一步抓“菜篮子”工作,要克服产销脱节的毛病,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产销一体化模式的经营,有效发挥农村产销中介组织的作用,做到信息流、商品流、物流全面畅通,尽快带动农民致富。   

  3、从倚重国内市场向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

  过去,我国蔬菜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由于消费主体单一,农民利益很易因供求变化而受损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进口国关税、配额等壁垒的减少,国内蔬菜出口前景非常看好,我们应抓住机会,扩大出口。据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今年1~5月日本从国外进口鲜菜47.3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40%为中国产蔬菜,主要品种为洋白菜、大葱等;2002年美国大蒜消费量为4.6万吨,其中41.5%为中国产品。目前,美国本地几乎不生产大蒜,全部靠进口,中国白蒜以质优价低的特点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4、从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市场向依法治市方面转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方面放开了“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流通和经营,同时为管理好市场,又逐步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风险基金、储备体系等一系列调控机制。但这些调控手段依然属于政府行为,加之中央及地方财力有限,实际调控作用不大,因此进入新世纪这些调控机制已大多取消或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一系列完善市场的法则、法规更能起到规范和调控市场的作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就足可借鉴。如制定于1966年的《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从法律上“指定”了蔬菜生产、流通、消费等行为,使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有法可依,从而较好的解决了蔬菜常年稳定供应的问题;再如修改、出口于1971年的《批发市场法》共3章54条,从法律上规定了建立批发市场的城市人口、场地规模和标准权限等,从而避免了市场建设与管理中混乱和不公平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日本仅和蔬菜生产、流通、进出口检验检疫等有关的法规、规则、条例等就多达上百种,这是日本蔬菜产销与外贸渠道稳定的一个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