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 站在历史的、世界的、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元谋蔬菜产业的出路
元谋是农业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元谋实施富民强县的重头戏。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由于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及交通优势,元谋的冬春反季蔬菜产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被誉为“金沙江畔大菜园”和“全国挂在成昆线上的大菜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该县冬春反季蔬菜年种植面积达6万亩左右,蔬菜种植品种达20余个,产值超亿元,菜农人均收入达700余元。年外销蔬菜达14万吨,占云南省年外销蔬菜总量的50%,产品远销全国25个省(市、区),部分产品转口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蔬菜成为元谋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是,元谋蔬菜产业经历了极为曲折的发展道路。
随着近年来北方大棚蔬菜快速崛起,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元谋的气候条件、交通优势逐步被淡化,曾经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元谋蔬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2000年冬、2001年春,全县反季蔬菜种植面积达7.4万亩,创蔬菜种植面积新高,而外销量却跌入销售史上的低谷,外销蔬菜仅8.3万吨,产值下滑至9078万元,成为元谋冬春蔬菜种植史上的又一次“滑铁卢”。菜农们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至今心有余悸:25千克一袋的洋葱,只卖3元钱,而那包装袋就值1.5元。一堆堆洋葱烂在路边,一片片洋葱地没人去收……
“元谋蔬菜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在2001年的春天,严峻而又迫切地摆在了元谋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面前。这不仅仅是解决蔬菜烂价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而是一个把握时代脉搏的战略决策问题。
县委书记任锦云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由传统的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人们讲究饮食质量、饮食安全,讲究营养均衡,‘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名词出现频率加快,这必将成为现代生活的主导并引发农业生产全面变革。在面对新生活挑战的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直接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客观环境,认清自身的地位、优势和不足,明确定位并预测未来、规划未来,是元谋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要研究和思考的首要问题。”
站在历史的、世界的、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元谋蔬菜的出路,这是元谋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在这个春天,元谋又赢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2001年4月30日,农业部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县创建活动。元谋被确立为第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通过广泛的调查论证和科学民主决策,一个符合元谋蔬菜产业发展实际的战略决策瓜熟蒂落: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发展“天然生态蔬菜”,真正把元谋打造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大县”的战略目标。
用发展的、现代的、多角度的目光重新审视元谋蔬菜的资源优势
元谋敢叫响把自己打造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大县”,一个坚强的依靠,就是无人能比的资源优势。站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优势,元谋人发现,元谋发展无公害蔬菜,地利无人能及。
空气、灌溉水、土壤,是决定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的三大要素。
元谋热区坝子四周群山环抱,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地域,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年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6,气流多呈上升态势,群山阻拦住外来空气的侵入,只要控制住污染,元谋的空气就是洁净的。元谋的土壤是沙土,几十米深,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金沙江、龙川江穿境而走,农业用水水源无污染。
凭借这三大地利,元谋抓死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源头———全面封杀剧毒农药。
根据国家制定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制定出台了《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元谋县无公害农产品农药管理暂行规定》。对81户农药经营户进行清理检查,对库存的12834公斤,价值20.5万元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进行了封杀。公安、工商等部门开通了12部投诉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投诉。县林业、水保部门积极探索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
2001年11月,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查测试中心对元谋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空气、灌溉水、土壤进行采样监测,共得到434个监测数据;按照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和《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评价方法,对所有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元谋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空气、灌溉水和土壤均为清洁,符合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条件,适于生产无公害蔬菜。
2003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为元谋县人民政府颁发了2001-2002年“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证书,并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据悉,全国100个县参与创建活动,达标县97个,先进单位30个。
“无公害”犹如神手把元谋2002年冬跨2003年春的蔬菜价格最少翻了一番,有的翻了几番!元谋“蔬菜找市场”的历史被改写,出现了“市场找蔬菜”的局面!
元谋县黄瓜园镇下淇柳村阮定国、阮定聪、阮定康三兄弟,今年种了30多亩,洋葱开始上市时,家里每天都有好几个老板来买葱,有的老板担心买不到,晚上12点还把钱背着来。今年,25公斤一袋洋葱卖90元,两三天就卖了30多万元。而去年,这三兄弟种了41亩洋葱,拉到市场上卖了一个多月,亏了1万多元。
从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下功夫解决好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元谋蔬菜走出低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下功夫解决好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
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履行岗位职责有较大差距的现实,是元谋县委、县政府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抓的首要工作。他们看到,干部队伍存在四种问题:一是学习不足,不求新知,对形势任务认识不清,缺乏大局和整体观念,没有长远规划和深谋远虑的打算,短期行为突出,对一个地区经济如何发展,群众收入如何增加基本上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二是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因循守旧,看摊守业,不思进取,等待观望的思想严重,习惯于听从上级安排,看领导的脸色行事。三是不讲民主,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四是作风漂浮,不干实事,不求实效,办事拖拉,怕负责任。
如果说,找出问题需要超常的胆量和排除万难的勇气,那么要解决问题,则需要坚定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元谋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响亮地提出“四个强化”的要求:强化学习的意识,提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在发展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强化艰苦创业的意识,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风尚;强化服务意识,以实干有力的作风,赢得群众的拥戴。
深入的调查研究表明,元谋群众最盼望的就是:广大干部能带领他们增收致富,最需要干部帮助解决结构调整、产业建设、科技应用、市场销售的困难,最想知道的就是种什么才能赚钱!于是,元谋干部要做的工作就是: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和做单家独户做不了的事情上,弥补市场经济和个人经营方式的不足,形成干部与群众合理分配资源,领导与群众各理其事、各尽其责,形成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在元谋,县委、县政府倡导这样的精神:牢记服务宗旨,认真总结经验,调整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把对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扑下身子,深入生产工作第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把党的政策主张宣传到群众中,为群众出点子、想办法、干实事、搞服务,把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提供给群众,组织群众严格按标准和市场需求搞好生产,鼓励支持经纪人勇闯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把信息及项目引进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群众干部团结一心,上上下下共谋发展大计,这是元谋蔬菜一年内打出漂亮的翻身仗的关键。
元谋蔬菜的命运变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谋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素质和本领的大转变。这种转变,源于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对环境的再认识,对特定环境里的人的再认识,对人的责任的再认识。在这个再认识的过程中,元谋农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走的更快,更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