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基层干部帮助农民增收的几条新途径

基层干部帮助农民增收的几条新途径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 要】基层干部帮助农民增收要广辟新径,如发展农村经济大户,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实施义务工货币化、价值化,干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及落实农村政策等等。

  现在,通过基层干部的努力和创新,已经找到不少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组织劳务输出、调整农业结构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等,这些方式都非常有效。而我们将视野再放宽点,就会发现还有更多的增收途径。

  一、发展农村经济大户带动农民增收

  农村经济大户作为一种资源集聚的载体和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企业化管理、工厂式运作、公司制经营、专业化生产的雏形,是农业经营形式的发展方向。发展大户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就是培植农村的“中产阶级”。发展一个大户,就能帮助一个农户增收,使一个农户进入富裕阶层;发展一个大户,就能激励一批农户、示范一方农户、带富一群农户。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大户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关心大户、支持大户、帮助大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大户,要明确重点,有硬措施、新思路。一是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大户。这将有利于开辟销售渠道和开拓市场,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建立大户发展责任制。地县副处级以上的干部、乡镇正职每人每年要培养一个大户,乡镇副职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原则上每人每两年要发展一个大户。要把各级干部培植农村经济大户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三是设立帮富奖励制度。对于带动50家以上农户调整结构、帮助100户以上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农村经济大户要给予奖励。四是引导大户组建联合体。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外的经验,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将大户组织起来,增强大户间的协作,加强行业协调,促进大户素质的整体提高。五是大力整治农村经济大户的生产经营环境,为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二、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曾经说过:资本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是这几年农民要求退包土地的现象越来越多,土地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不仅不能成为财富,反而成了包袱。这固然与土地承载的负担重有关系,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农民就业的渠道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地看待土地抛荒问题。要解放思想,在稳定农民承包权的基础上,搞活经营使用权,推动土地有偿流转。土地流转使爱种地、想种地、会种地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土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使进行农业领域开发的企业得到稳定的生产基地;同时解除打工、经商农户的后顾之忧。土地托管经营使接受土地的农户因规模的扩大增加了收入,也使外出打工的农户增加了更多的纯收入。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基础。基层政府和干部要抓住这一机会,加大土地流转的引导和服务工作,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想种地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让不想种地的人可以外出打工。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在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以搞土地托管经营、反租倒包、团体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及自由转包等。二是确保农民的权益。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转,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乡村干部只起引导、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能使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转包、退包。确保农民承包权的稳定,流转的只是土地经营使用权,不是承包权。三是确保农村的稳定。要确保流转土地的税费不能流失,保证农民具有就业机会。

  三、义务工货币化、价值化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义务工,即所谓的义务工和积累工,本文统称为义务工。其价值化和货币化是指对农民为乡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的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这就改变了过去农民无偿为乡村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定“两工”逐步取消,但由于存在“一事一议”,义务工不过以其它的形式表现而已,许多地方以资代劳或者直接的劳动力劳务还不少。当前在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而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农民义务工价值化和货币化不失为一条新的可行之策。因为义务工主要是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如修建和维修防洪大堤、农村公路、水库等农村公共物品。如果把农民用于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的义务工实行货币化,农民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近200元。

  义务工价值化和货币化抓住了扩大农村内需的“牛鼻子”,也就是抓住了目前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国家每年都安排有投资上千亿元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电站、火电场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可以直接拉动需求,但总是在城市-工业-建筑队之间转圈子,很少惠及农村、农民,而现在最缺钱用、急需用钱的是农民。另外,由于缺少广大农民、农村的参与,投资的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相对较小。这两个原因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成效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现在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大力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尽可能地使用农村劳动力,即把原来的义务工货币化。农民增加收入后,消费的正是目前城市趋于饱和的各种耐用消费品。这就势必拉动耐用品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国家拉动内需的投资导向走向良性循环。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力兴建各种公共设施,帮助工人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从而使美国摆脱了困境。现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我们完全可以效仿美国大力建设公共品的方式,通过把农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大力进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农村其他公共产品的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进而增加农民的有效需求,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四、干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现在最缺的就是结构调整的信息,最需要的是干部身体力行地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广大干部要从习惯于安排农业生产、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向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增收转变。

  1.干部要成为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乡镇干部熟悉农村、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接触的产销信息比较多,应该成为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各地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大部分乡镇干部推向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同时要鼓励各级干部参与农业开发,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2.继续落实和完善干部参与农业开发的有关政策。坚决执行干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干部停薪留职,或者带薪留职参与农业开发。

  继续搞好部门办点示范工作。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农民技术、教会农民结构调整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结构调整的方法问题。

  3.把改进干部作风与干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改进干部作风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要把更多的干部引向农村、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致富。

  五、落实农村政策带动农民增收

  1.落实减负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中央“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规定,认真抓好农民负担专项治理。特别是要巩固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村电网改造和用电收费、建房收费等专项治理的成果。要防止农村的各种升级达标活动重新抬头,坚决杜绝各种涉农、涉负恶性案件的发生。

  2.落实减人政策。乡镇人员和机构能否真正减少,关系到乡镇机构改革的成败、减负政策的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各地要按照中央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要求,将机构和人员精简到位。

 3.落实减债政策。坚决落实中央有关减债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力收欠、压缩开支、规范财务。继续认真搞好农村财务的清理整顿工作,不能走过场,不合格的要重来,实行责任追究制,谁清理、谁负责。乡村不得搞没有承受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遏制债务增长的势头。任何乡镇都不得新增债务,要把乡镇“减债消赤”作为乡镇干部重用、提拔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