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加入WTO和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形势,要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我国以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温饱,追求的目标是增加农产品的总量。而这次调整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随着体制、科技、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化的动态过程。
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已显著加强,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日趋密切。因此,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误区,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其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前几年各地实践看,有许多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调整的范围局限于农业,甚至种植业内部,较多地在此增彼减的数量上做文章。有的地方虽然注意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往往是围绕农业办工业,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围绕市场办加工,围绕加工抓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意识。这不仅妨碍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产品竞争力提高和整个农业产业综合效益的实现。因此,应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同城乡社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随着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加快和农业发展需求的日趋明显,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如何扩大农产品需求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我国农产品以国内需求为主,且农村居民较多,城镇居民较少的特点,要扩大需求量和提高需求层次困难重重。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社会结构调整结构起来,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不仅可以扩大农产品需求市场,而且可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是同城乡产业分工改革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经济关系调整的过程。结构调整越深入、范围越广,涉及的利益关系将越复杂,改革的难度越大。因此,再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试图通过农村改革单项突破来解决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问题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农业结构调整越来越需要城乡改革的整体推进,系统突破。比如,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因此,要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就牵涉到城乡产业如何布局、分工,如何调整的问题。
二、要走出适应性调整的误区,真正从战略高度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已展开了四轮结构调整,都呈现出“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适应性调整的典型特征。而这次战略性调整与以往根本性不同之处在于着眼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生产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与引导能力,呈现出超前性调整和长期性调整的特征。如果说过去的调整主要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那么这次调整,固然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但更重要的却是从根本上调整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营销模式、投融资模式和制度结构。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注重调整的短期效益固然重要,但做好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更为关键。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是指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的运行环境,降低农民从事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农民对结构调整门槛的跨入能力,并促进农民生产经营模式、营销模式、投融资模式和农村制度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由过去片面强调资源比较优势向增强竞争优势转变。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农业经历了几轮农业结构调整,先后废除了“以粮为纲”,实行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等一系列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在这几轮的调整中特别强调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对资源的理解,也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这主要由于:在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需求对农业的发展制约作用不明显,农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取决于农业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计划经济体制和以行政性分权为特征的发展环境,决定了农业发展必须重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作用的逐步增强,以及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的制约也越来越轻,自然资源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对资源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从主要着眼于种植业资源,转到面向整个农村产业体系;从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转向资本、人力、环境物资资源和知识、科技资源,即包括社会资源在内的“大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调配合状况。从国外经验来看,随着农业的发展,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使资源导向型农业越来越受到制约。由于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因此,资源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而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往往是自然资源短缺而人力资源相对富裕的国家。因此,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审视传统的自然资源导向型思路,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大力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四、要始终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结构调整机制放在首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发展市场经济,就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与此相应的机制。道理不言而喻,但在具体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迄今为止,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政府的职能转变,行政体制运行,仍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而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企图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地方政府侵犯农民经营自主权,为搞“形象工程”,不顾群众意愿,采取行政手段,强迫群众“种这、调那”;二是许多地方在选择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时,对于优质名牌产品的选择,主要依据往往不是市场信息,而是政府批准和专家鉴定,由此导致优质名牌产品数量上去了,但效益却难以上得去,甚至优质不优价;三是近几年许多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特别注意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试图以此示范群众,带动科技进步,使其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本意无可厚非,但是建设方式上仍大量存在过去政府办国有企业的现象。比如,在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往往是政府规划一个园区,制定发展项目,财政部门拨一些款或银行政策性贷一些款,再向上级争取一些支持,由原事业单位一些职工来负责经营。在园区运作机制上,与过去单一公有制企业异曲同工。按照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示范园区,往往是现代化的身材(设备和技术先进)和传统的脑子(管理和运作机制陈旧)搭配的“畸形儿”,缺乏自我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是政府拿钱买现代化的典型模式;四是对龙头企业的建设本应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什么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应由市场去选择来定位,其作用应由市场来体现。而目前,龙头企业的确定往往由行政部门层层审批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被人为地套上了行政级别。通过这种方式确立的龙头企业,眼光往往盯着首长,不盯着市场,主要依赖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过日子。
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把结构调整主动权交给农民。二是要用发展现代工商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三是要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给民营企业“国民待遇”;四是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正常投入机制。五是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积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