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论农村精神文明机制体系建设

论农村精神文明机制体系建设

作者:彭幸国 陈敏昭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要]  农村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机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工作运行机制、激励 机制、内外互动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评判反馈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精神文明 机制 体系 建设

  [作者介绍] 彭幸国(1964.8-)男,河南三门峡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陈敏昭(1957.2-)男,三门峡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联系电话: 0398-2651003;2697366。邮编:472000。

  农村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建立完善良好的机制体系。必须把建 设完善良好的机制体系作为关键环节去做,下大功夫去建立工作运行机制、激励机制、 内外互动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评判反馈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 康的发展。

  一、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运行机制

  1、建立目标责任制。首先,要有政策措施保证。要科学详细制订包括政治、法律、经 济、行政、组织、教育、文化、舆论等各方面的措施,实行系统管理,使创建活动的各 项任务和要求都落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坚持守土有 责。农村县、乡、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精神文明建 设作为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造福于人民的社会系统工程,认清自己的重要职责,建立 岗位责任制,切实承担起自己的任务。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 ,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逐级考核。

  2、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牵动各个方面的全局性工作,它的 工作性质要求既要多部门都来抓,又要有一个权威力量把这些工作统一起来。因此,建 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抓创建活动 的局面,就可以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 设能否搞好,与基层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有了基层领导干部抓建设的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发展就有了保证。

  3、围绕扩大群众参与建立活动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体农民群众的事业。农民群众 既是建设的主体,又是建设的对象。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讲,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依 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只能是以吸引农民群 众自觉参加为目的。没有农民群众参加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吸引农民群众的参加要在 吸引力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选择能够激起农民共鸣的问题为宣传主 题,引起农民关注。要有计划的开展日常性的、深受农民欢迎的文体活动。社会公共场 所要有计划的对农民开放,给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活动条件。

  二、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激励精神文明主体自觉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 证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机制。过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些激励机制,但激励 的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激励机制需 要针对农民讲实际、重实效、不甘落后、进取心强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 ,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1、运用方针政策导向的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要在广大农村 充分宣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功能,使农民群众逐渐养成一种 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并把这种内在追求作为 规范自己行为的动力,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的精神风貌。

  2、建立并逐步完善精神激励机制。精神激励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洞说教,它能够帮助农 民群众建立起正确的精神支柱,引导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追求。精神激励 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建立精神激励机制要注意两点:一是开展评先争优,树立典型 ,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开展评先争优,要做到分层次,定标准,既体现先进性 ,又体现群众性。二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注重情感激励。

  3、建立并逐步完善物质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中的基本手段。一是要用提高 物质待遇等手段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文明村镇奖励制度。当然,物质利 益激励机制的具体方式,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完 善。同时,物质激励应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物质手段是为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不能导向单纯为物质利益而奋斗的倾向。精神激励也要与实际的内容相联系。农民群众 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是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 三、建立内外互动促进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项系统工程能否搞好,不但要处理好 精神文明建设内部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协调好与农村其他方面工作的相互 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相互支持的 转换机制,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其整体效应。协调精神 文明建设活动与农村其它方面工作的相互关系,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是它的重 要功能。

  1、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互动机制。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统一于农民生产 活动之中,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文明建设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要坚决克服与物质文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建立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互动机制, 树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观念。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制定评选标准,进行工作检查 ,都要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通过把两个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为创建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和活力,最终实现两个文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互动机制。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 民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一方面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民群 众的民主意识也进一步觉醒。这既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要求,与农村民 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村民自治活动,通过村民自治中的自我教育,促进了精神文 明建设,可以说,实行村民自治,是提高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满足农民群众参与 社会政治生活愿望的好形式。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地方,都极大的激发了农 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稳定和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也 搞的有声有色。

  3、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互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属于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廉政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 搞好了,才能够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4、精神文明建设与村镇建设的互动机制。我国农村的各项工作不仅是为了发展农村经 济,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实现物质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村生 活和生存环境,陶冶农民群众的情操,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精神文明 建设要建立与村镇建设的互动机制,为广大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四、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保证精神文 明建设的正常开展。

  1、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各县市区财政计划。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使精神文明 建设拥有健康发育的沃土。当然,农村各级政府在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资金时,要注意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平均主义色彩,注意改变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分散型、 照顾型的资金补助方式,而应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重新规范投入行为,采取确立 重点、合理统筹、集中使用的方式,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 使用效益,并且通过控制资金投向,达到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行管理、指导和扶持的 目的。

  2、要制订优惠政策,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各县市区可以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 手段完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可 以制定政策,保护农村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对那些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不惜牺牲 个人利益的农民群众和干部,特别是那些为此而牺牲个人生命、致残致伤的人,要有具 体的优质政策,保障他们及其亲属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在农村形成一种 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3、强化“造血功能”,增强创建活动的自我发展能力。精神文明建设走自创发展经费 的路子,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各级政府财政紧张,不可能对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大量投入的情况下,自创经济收,是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的重要渠 道。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在实践中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如以工养文、产业兴文、综合利 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经费短缺的问题,就必须走自创经济收入的路子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4、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形成投入主体的社会化。财力紧张,投入不足是不 少地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 的资金筹措机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一方面,在资金来源上,要改变单纯的 依靠政府的旧观念,根据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规律,利用政府的政策,发动农村社会组 织和团体开辟县、乡、村三级筹资渠道,使精神文明建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 ,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扶持和参与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种捐助活动。这样既解决了活动经 费问题,又培养了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农民完全有能力在自己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同时 ,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投资主体,创造自己丰富多采的精神文明。

  五、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在实处,必须有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进行经常的、有力的监督和约 束,包括法律的、行政的、舆论的、道德的等方面的监督和约束。有效的监督才能增强 调控力,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化、秩序化。

  1、建立监督机制。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要依靠监督手段保障其顺利进行。通过监督可 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得以实施,使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得到尽快的纠正,使 精神文明建设更有群众基础。因此,监督机制渗透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在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监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来自各个方面:既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又有群众的监督 ;既有法律监督,又有新闻舆论的监督。 目前,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监督控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不少地方现在都有村级群 众代表会议、红白事理事会议、禁赌协会、群众治安委员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 治组织。村级群众代表会,既可对本村的重大事情进行决策,又能评议村、组干部,起 到监督作用。许多重大问题在干部拿出意见之后,交群众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更能得到 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红白事理事会、禁赌协会不仅能使协会成员执行协会章程,新事新 办,还能利用协会进行宣传,提倡移风易俗,扭转社会风气,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建立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就在于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化、秩序化,使精神文明 建设的主体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约束机制的内容包括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

  一是法律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是一种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也有一个从不自觉到 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刚性约束是这种转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长期以 来,我国在思想道德和文化领域的外在约束多采用行政手段,如由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 来体现,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很高的约束效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单一的行政 手段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要进一步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还必须与法制 建设相结合,把教育与法制、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制 度规范。 从农村实际情况看,精神文明建设要制订上合国情、下合民意,切合实际、便于执行的 村民管理制度、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把农村的人 际关系、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村务活动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并结合一定的奖惩措 施来实现其约束功能,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 二是道德约束机制。道德约束是一种内在的具有自律性的软性约束,是借助持久不断的 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来实现道德教化功能,以社会道德风 尚的纯化所产生的感召力,来形成对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软性约束。对于农民群众的 思想意识、精神世界的问题,农民个人道德实践的问题,不能用强制的方法、群众运动 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用说服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和风细雨的方法,让农民“自己教育 自己”。通过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为,市场经济既是一 种法治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在法律规范内包含着相应的伦理精神,相当一部分道 德规范也已逐步法规化,道德约束是法律约束的道义依据和道义支撑,而法律约束是道 德约束的一种补充和保障。因此,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约束机制,要注意把法律的刚性 约束与道德的软性约束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法律的外在的刚性约束,使他律转变为自 律;通过道德的内在软性约束,使法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六、建立健全评判和反馈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的评判和反馈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建设目标与实际运行情况比较,及时发现 问题和差距,并找出造成差距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反馈传递到有关部门,以便对创建内 容和标准进行修正和调整,提出新的措施,采取新的手段和方法,使创建活动持续进行 ,使创建目标得以实现。

  1、建立评判机制。评判机制一般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正确的评价创建规划实施的状况 和结果。这可对各村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随机检查,不仅要检查评价创建目标,而且 要检查评价实施结果的质量,要实事求是地发现成绩和问题,对不合格的村镇提出整改 意见,对连续不合格的村镇要进行必要的处罚。二是认真分析研究创建目标与创建结果 之间的差距及其成因。创建结果和创建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表现为在方向、内容、质 量、效益等方面;而造成差距的原因既可能是创建过程中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造成的, 也可能是原有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不正确、不明确等等。这些都要求在检查评价过程中认 真分析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矛盾。

  2、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平衡与不平衡不断转化的过程。农村 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并且再完善的措施、内容、方法也有“缝隙”,不可能包罗 一切,不可能始终保持其正确性。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反馈机 制。当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偏离预定目标,出现波动时,充分利用法律、行政、思想教 育、经济等手段进行自我调节,使这种偏离减弱、波动减少,保证其相对平衡和良性运 作,朝着规划的目标前进。为此,可建立渠道畅通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农民群众征集 机构,及时准确地洞察农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态度和要求,掌握和了解发 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动态和倾向,并反馈给有关部门,从而为制定精神文明建设 新目标和充实的内容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