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市场化就能调动粮农的积极性吗

市场化就能调动粮农的积极性吗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现在许多人认为,农民不愿意种植粮食,是粮食管理体制的非市场化约束多了,只要将粮食市场化,粮食价格就会涨上来,农民就有了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可否认,现在的粮食流通体制,的确市场化不够,行政干预太多。但是如果片面的说,只要粮食市场化,就能够提高农民的种粮食积极性就以偏概全了。

  一、粮食市场化是柄双刃剑,既可以提高粮农的积极性,也能挫伤积极性

  粮食是一种特殊性的商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粮食价格的任何上涨都会引起供给的大量增加,而需求对于粮食的价格却不太敏感,既使价格再高,也不会减少多少,价格再低也不会增加多少,在一定的时间内需求可以说接近常数。而且粮食一旦出了问题,就危及人的生存和国家经济安全,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粮食问题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粮食需求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粮食必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必须长期使农民要有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粮食市场化只能解决粮食供不应求时的农民产粮的积极性。市场化的本质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来引导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粮食市场化的就是用市场机制来引导粮食的产供销,当粮食的供给小于需求时,放开粮食管制,粮食价格上升,农民可以受益,这无疑可以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但是当粮食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如果放开粮食管制,粮食价格就会下跌,这肯定会挫伤农民的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粮食的产量就会下跌。粮食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也可以挫伤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即粮食市场化只能较好的解决粮食供不应求时的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而无法解决粮食供不应求和供求基本平衡时的积极性。

  现在有人看到,在黑市上粮食价格高于国有粮食部门收购的价格,就认为只要放开,粮食的价格就能够涨上去,就能够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假象,因为从整体上来看,现在粮食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部分粮食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既使放开粮食价格,即推进粮食市场化,也不见得粮食价格就会上涨。因为对于一种商品来说,只要有管制,就会有黑市。黑市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其价格高于管制价格,农民愿意将粮食买给黑市贩子。但是黑市并不一定是商品供不应求。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的确是管制价格定得太低。粮食市场化后,有助于粮食价格回到供求均衡的位置,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二是市场的不完善和供销信息的不对称。也许现在国有粮食部门所定的粮食价格比较接近粮食供求的均衡价格,但是市场的不完善和供给、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地区之间的粮食价格有较大的差价,从而可以使黑市价格高于国有粮食部门的收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市场化不可能会带来价格的上涨。

  市场化只能解决粮食供给小于需求时的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但是不能够解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农民积极性。不能因为现在黑市价格高于国有粮食部门收购的价格,就认为现在放开粮食市场,就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二、供过于求或者供求基本平衡时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依靠非市场化力量

  也许有人会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管理和指导粮食生产,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过于求时,农民自动会调减粮食生产规模。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粮食是一个关系到生存、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商品,不能任由产量上下波动,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

  市场机制虽然可以解决粮食供不应求的农民各粮的积极性问题,也可以使粮食供过于求时的粮食产量降下来,但是无法使粮食产量保持在供求平衡的常量上,也就是说农民的积极性无法将粮食的供给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建立粮食生产经营的支持保护制度来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对粮食生产者,补贴一定的生产费用,或者提供其他的生产、技术支持,降低其生产成本,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足够多的农民继续种植粮食。

  政府力量也能解决粮食供不应求时的农民积极性,但是成本太高,并非是最优选择。从理论上讲,政府可以解决粮食供不应求的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市场价格或者将市场价格定到均衡价格上,刺激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刺激是一种成本极高。改革开放前,我国就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强制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半饱型”的强制平衡。因为政府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缺陷。如果不依靠或者参照市场价格,政府并不知道市场的均衡价格在什么位置,可能定得低,也可能定得高。定得低就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根本就没有产粮的积极性。定得高又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比较明确。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市场力量解决,减少政府干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只有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由政府出面来矫正市场的缺陷。在粮食供不应求时,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时候,一定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这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而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时,光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解决粮食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来解决,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损失。

  三、粮食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手抓政府的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粮食问题,光靠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解决。光靠政府的力量,也不能最优化解决。前者能够较好的解决供不应求时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后者更适合于解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时的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坚持“两手抓”,交替用市场机制和非市场的支持保护手段,来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来保证一定数量的农民长期种植粮食。

  首先,强化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的行政管制能力、强烈行政管制偏好和惯性的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空间,减少行政管制,约束行政管制。要学会认识市场、相信市场,学会运用市场手段达到粮食的预期目的。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要注意让市场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来保证国家的粮食经济安全。要使市场机制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必须培育一个统一、规范、有序、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大市场。一方面,政府的力量只能通过市场起传导作用,再通过市场来影响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市场也只有在统一的大市场中才能较好发挥价格导向作用。对此,强化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时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撤销地方壁垒,允许粮食自由流动。二是由市场配置粮食。三是由市场形成基础粮价。四是支持保护价要以市场粮价为基础形成。

  同时,要适时运用政府的力量矫正市场缺陷。在市场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领域或者时候,就要注意用政府的力量来达到目的,当然政府的力量要尽量要市场化,“以商制商”。一是加大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粮食既然是商品就要用调节商品的方式予以解决,既使是运用政府的力量也要市场化。通过制定最低和最高价格干预粮食市场,通过抛售储备粮来平抑粮价,使粮食价格不至于过高引发通货膨胀,也使粮食价格不至于过低引发供给短缺。二是完善粮食的支持保护体系。国家加大对粮食支持区的基础建设的力度,保证粮食主产区有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粮食支持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支持区农户的生产资料购置、农产品储存提供优惠的临时周转贷款。对支持区的粮食生产按生产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直接补贴,即补贴到户、补贴到人、补贴到田亩。确保农民生产粮食能够得到实惠。加大科技推广和改良的力度。粮食品种改良和技术的获得一般应采取成本价或免费的方式。建立粮食生产经营保险体系,增强粮食产业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建立粮食高效的粮食安全储备系统,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提高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节约粮食社会生产成本。

  作者简介:邓大才,男,1970年生,研究生学历,湖南汉寿县人,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从事土地经济、粮食经济和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